据媒体报道,通过医校社联动、大校名院联手,涵盖眼睛保护、心理健康、牙齿爱护、睡眠的秘密、校园常见意外伤害、居家生活伤害指南等的十大系列课程开始走进上海市中小学校园。这一举措将健康安全教育资源送向更多中小学生,是落实生命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生命至上,健康第一”也是基本的社会共识和教育理念。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力求做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布局安排更加系统、科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宜性、实用性”。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今年,教育部更是提出以“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年”为牵引,切实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上海市闵行区推行的医校社联动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创新生命教育内容与路径的重要探索。如果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看生命安全与健康,可以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方面拓展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范围与内容。具体来说,自然生命指向身体的安全与健康,包括安全应急与避险、传染病预防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减少“小眼镜”“小胖墩”等;社会生命指向关系的安全与健康,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冲突处理与化解,减少校园欺凌、网络诈骗、手机成瘾等;精神生命指向心理和价值观的安全与健康。因此,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解读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需要构建一个融合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体系。而医校社联动能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生命安全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和服务体系,让专业的医疗知识走进校园,用多样的教育内容夯实安全与健康的基础。 医校社联动可以各展优势,切实增强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医校社联动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优化联动机制。相关部门应深入学习了解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政府统筹、协同共育、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着力解决制度建设、资源对接、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医校社联动也需要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需要医院、学校和社会的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切实保障联动的畅通性和积极性。 同时,要加强专业支撑。育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关部门要开展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相应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当学校以外的专业人员给学生上课时,学生会有新鲜感和好奇心,但校外人员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可能不是特别熟悉,因此需要注重教学的适应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既做到寓教于乐,又不流于表面的热闹,使所教内容是专业的补充,和学校所教的内容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体系。 生命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需要持之以恒。医校社联动落实生命教育不能是一阵风,不能走过场,也不能因为保障条件的变化而时断时续,而应久久为功、做实做细,持续服务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系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