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是拓展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武川小学(以下简称“武川小学”)秉持“为孩子的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厚德”“启智”“健体”“尚美”“崇劳”的“和美学子”为育人目标,积极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提升生命价值感,真正让每一个生命绽放更美的光彩!
劳动增慧:
盘活家校农企资源,构筑“崇劳”生态教育圈
劳动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川小学结合《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优化学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盘活家校农企资源,构建校内劳动实践站点,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编织县域劳动实践网络,全方位设计“劳动实践课程群”及“崇劳”实践活动。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基于此教育理念,学校建立了“十园二基地”“崇劳生态教育圈”。采用“年级组承包,项目化实施”的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学校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五育”并举新格局。
此外,学校创新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借助“崇劳清单”开展以“亲子活动、隔代教育”为主题的家庭实践打卡评价活动。系列举措让劳动教育实践特色发展成果丰硕:先后编写了《生命在于劳动——农耕篇》《生命在于劳动——传承篇》两本校本劳动教育教材,获评“金华市精品课程”。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生态劳动教育实践特色学校”“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首批金华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劳动示范学校”等,劳动教育“双减”案例获评“金华市‘双减’典型案例”。
2024年,学校全面打造“科创+农业”劳动教育实践新样本。基于“落实劳动教育改革意见、弘扬县域农耕文明精神、助推学校特色项目发展、提升学生科创实践能力”的需要,学校积极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引进集“无土栽培+气象观测+计算机物联”于一体的项目,建设“空中智慧微农场”,孵化“科创新农人”。在传统农耕劳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多边碰撞与融合中,引领学生充分体验新型农业的神奇和便捷,创新育人模式,实现“知行合一”,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新农人”的种子,为培养新时代的科创型“新农人”蓄力赋能。
以劳创新:
盘活家校农企资源,开设“农耕体验+”晚托实践课程
2021年,武川小学结合特色项目,实施“1+X+N”课后服务,将基础托管与幸福课程、班集体特色培养相结合,携手家、校、农企,开设“农耕体验+”系列晚托实践课程,盘活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校内“第一课堂”;盘活县域教育资源,开设校外“第二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知农、爱农、乐劳、崇劳,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扎实人才基础。
“请进来”——盘活两大教育资源,丰富校内“第一课堂”。通过武义县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搭桥牵线、统筹部署,学校与武义县文联、南丰熟溪社区组成“育英联盟”,协同武义县文联专家、社区志愿者,建设多样态的校内实践站点,开展特色培养,丰富课后服务“第一课堂”内容。建立“蜜蜂农场、武川农耕园、川谷园、动物乐园、曲水莲池”5个种植养殖类实践站点。协同社区志愿者,利用课后服务的“X”幸福课程,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开展种蔬果、栽稻粱、养鸭鹅等劳动教育实践、农耕体验活动。常态化开展“蜜蜂公益摊进社区”活动,将师生种植的蔬果摆上摊车,推进各大社区义卖,并将义卖所得捐赠给结对帮扶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社区失独老人。加深学科知识认知,深植“孝义”品质,实现学科知识的合理统整、教育生活的有效融合。此外,在“春耕节”组织社区农业科研人员和经验丰富的现代农民走进学校“课后生命大课堂”,走进校内种养实践站点,给学生传授农业基本常识以及农作物“无土栽培”、农业“三色革命”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结合学校课后服务的“X”课程,建立“草编乐园、竹创客室、根雕艺韵”3个制作类实践站点,与武义县文联协作,将县域内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地域非遗文化,学习非遗人的劳动精神,感受文化内涵。
“走出去”——盘活县域农企资源,开设校外“第二课堂”。与学校周边的农企和村庄、社区签订合作协议,让农企田园山坡成为师生课后托管、农耕体验的“第二课堂”,让农企技术人员成为课后服务、劳动教育、农耕指导的生力军。利用每学期两次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到花田小镇、寿仙谷中草药基地、仙客岭农场等农企基地开设“农耕体验+”课程,通过“农耕体验课”——春耕课、秋收课,学习蔬果、花草、中草药的种植栽培工艺。利用每学期两次课后服务时间,携手家长,带领学生到吴洋村承包的山林、田地里,种茶叶、栽果树,插秧苗、收割水稻;为茶场的农户摘茶叶,学习制茶工艺;为橘场培土、摘橘、完成包装。在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体味到劳动的真正意义,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内涵。
篮球健体:
构建篮球“学测”体系,打好“健体”特色发展“升级战”
武川小学结合国家“双减”政策要求以及《2022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立足学校篮球特色,构建多样态篮球“学测”体系,形成全天候篮球“学测”特色。学校利用每天的“晨操、午练、晚课”3个时段,全方位、多样态地开展篮球特色活动,呈现“双减”校园健体新风貌。学生近视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学生体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学校篮球队获浙江省篮球男女双冠、武义县女篮比赛十三连冠,并成功编写校本教材《玩转篮球》,形成数智化篮球“学测”体系。学校充分借助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增设服务项目,切实提升学校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武川小学将目光聚焦到“全民玩转篮球”的志愿公益服务品牌打造上。以省级课题研究为导向,建构“教学评”一体化的空中篮球课程体系,通过学测平台的推广运用,实现学校特色辐射,助力家庭健身运动。此外,组织“篮球公益宣教团”,利用周末、周间晚上等碎片化时间,走进各社区、公园,开展篮球公益课堂,带领社区孩子学习篮球技能,将特色建设成果惠及、辐射更多家庭和社区。一年来,学校开展的篮球公益课堂在城区刮起了一阵“篮球健身潮”。
在探索生命教育的道路上,武川小学号召全体师生参与到“拓展生命长宽高”的实践中来,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让学生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因自主而积极发展、因超越而幸福完整。
(胡爱萍 吴宣挺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