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普及和不断深化,其内涵及价值目标由最初的鼓励大学生创办企业、促进就业,发展成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格等综合素养的人格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新范式。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成为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出“引导—服务—评价型”教学模式,形成“四个课堂”联动的教学工作体系,实现了“专—思—创”协同机制,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探索“引导—服务—评价型”教学模式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大学生学习阶段特征、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必然回应,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所应具备的积极心态以及人际交往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便主动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挑战,其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为此,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探索出“引导—服务—评价型”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创业人格为价值取向,以增进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重要任务,发挥教师的“引导、服务和评价”职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需求、实际问题相对接,促使学生能够围绕特定的社会问题进行项目式合作学习和自主性探究学习,进而增强学生面向社会实践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和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力。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以单一课程教学和终结性测试为学业学分评价的局限,进而实现成果导向的学业学分认定,引导学生能够跨学期、持续性地进行创业学习。
“四个课堂”联动 构建“双创”教学工作体系
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基于行动学习理论和个性化学习理论对教学活动过程的重构。创新创业的本质在于行动,而创新创业能力是其行动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能力,为此,学院彻底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传统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室、校园拓展到企业和社会以及网络空间,形成“第一二三四”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其中,第一课堂是指线上线下的知识教学,形成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和理论的系统认知;第二课堂是指以技能为主导的各类实践、实训教学,涵盖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活动和学科竞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与转化,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第三课堂特指校外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增强其市场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第四课堂为网络学习,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在社会环境中自我发展。“四个课堂”联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七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单人授课转变为团队授课,从封闭学习转变为开放学习,从注重教材转变为网络资源,从线下学习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从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这更加突出了能力导向和成果导向,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能力、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创业能力和素养,也满足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复杂性、实践性等诉求。
“专—思—创”融合 培养大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正确的“三观”和积极、自主、自信、主动、责任、进取等人格品质。为此,学院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合,探索“专—思—创”融合的作用机制及协同育人路径。首先,通过课程思政,鼓励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史的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科学家精神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内容,激发学生将新的知识、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的创新思维,增强其克难奋进的创新创业品格;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对创新创业的指导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再其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项目、小组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中思、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培养大学生竞争、诚信、合作、责任、担当、实干、务实的创业品格。
(本文系陕西省2023年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OBE理念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BY153]阶段性成果)
(陈绪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