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赋能非遗传承
谭艳丽 陈艳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印记,高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大力推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创新。

    保护著作权,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路径。十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伍家沟民间故事、武当山宫观道乐、吕家河民歌、汉调二黄、武当神戏、武当山庙会、武当武术等,都可用版权进行保护。 

    学院现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十堰)基地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十堰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十堰市知识产权研究院、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十堰市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心四个市级智库平台,武当道教文化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两个校级研究所,社会服务机构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挂靠学院。2022年,十堰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主要任务中提到要发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学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功能。长期以来,学院重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深耕细作,不遗余力。积极开展鄂西北民间文学和鄂西北民间音乐研究,开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申报、成果出版。学院坚持服务地方,围绕武当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长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武当山道教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续道藏》子课题“湖北道书搜集整理”,省社科项目“武当山道教现代发展调查”“武当道茶文化”等。先后推出《武当论道》《武当道茶文化》《武当山金石碑刻选注》《十堰文化简史》《十堰通史》《武当山吕家河民歌集》《一个口传文学家族:武当山田畈村范氏家族的调查研究》《鄂西北百工开物启示录》《武当道茶》等学术成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申请专利,激发非遗传承人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许多精湛独特且难以模仿的传统手工技艺,对这部分遗产成果,可根据专利有关规定和内容进行保护,赋予非遗传承人、传承群体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非遗项目申请专利的权利。

    学院在服务地方政府部门加强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管理上,积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研究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规划编制,完善代表性传承人激励机制,加强传承人绩效管理等。学校推动“非遗进校园”,充分发掘利用本地区非遗资源,让学校非遗教学成为传承、保护、创新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教育课程,积极开展传承人(群体)培训,提高技艺水平,完善传承人队伍建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设立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开展非遗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鼓励毕业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制定战略,推动非遗项目品牌化发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保护路径研究工作。运用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等方式,加强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非遗相关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助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商标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立足开发的保护模式,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由文化资源到经济效益的转换,在保护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十堰市知识产权研究院由十堰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合作建设,是集理论研究、政府部门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研究机构。研究院注重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相结合,为地方政府部门知识产权工作决策提供了多份有较高价值的咨询报告,部分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已被湖北省知识产权部门、十堰市政府部门、十堰市知识产权部门及部分县(区)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在品牌服务方面,学院积极探索为地方非遗构建品牌形象设计,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切实推动非遗项目品牌化进程。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武当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6Y102]阶段性成果)

    (谭艳丽 陈艳海)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4/23/08/ZGJYB20240423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