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数字化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丁黎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迈向数字时代,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变革的“智慧引擎”,教育数字化将全面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数字化正在加速形成泛在化学习形态,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要部署。教育数字化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劲头迅猛,现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最为复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营造了数字化教育发展环境,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领域深度融合,为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

    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9%的学校出口带宽达到100兆以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建成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覆盖完全、线下多媒体教学空间和网络教学空间融合的泛在化学习形态已基本形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与学全过程,在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定制个性化内容、推荐智能化资源、保障精准化教学、开展数据化教学决策和即时性评价反馈等方面提供基础保障。

    教育数字化稳步快速推进,不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力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日益完善,人们的“数字化生存”程度在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养,甚至成为为强国建设作出贡献的基础条件之一。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日益成熟,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成为当务之急。

    现代社会所需的数字素养,可以通过人们的各种数字化体验习得。《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7.5%。人们对互联网使用规则、虚拟世界特征等的认识不断深化,为形成并不断提高数字素养奠定了实践基础。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提升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借助各种教育数字化平台和教育数字化工程、项目等,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积淀数字素养,并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教育资源数字化改造,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了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汇聚了包含数字教材、课程资源、教学素材、虚拟仿真和数字场馆等在内的优质资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站式数字资源供给解决方案,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了高质量的“数字底座”。青少年学生拥有了拓展学习空间的机会,越来越便捷的网络学习体验,成为他们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他们将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理智地辨析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利用数字化世界为自己的学习、成长带来便利,形成自己的“数字智慧”,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栋梁。同时,伴随着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包含建立完整数字素养培养目标体系、构建全面数字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形成开放数字素养培育生态、建立多元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的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一体化路径,已逐步形成,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字素养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关键。数字时代,必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我国多年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践,持续打造了“数字教师”、“数字学生”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数字队伍保障。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完善了教育数字化标准体系,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水平提供了方向,有力助推了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数字化助力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为教育强国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服务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支撑规模个性化教学实施、推动核心素养发展,为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一,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随着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也由“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转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开始逐步形成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学体系。

    第二,教育数字化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跨时空、跨区域流动,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进一步促进农村偏远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均衡和共享,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助力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提高本土人才在全球的竞争力。

    第三,教育数字化有助于利用数据驱动实现教育科学决策。数字化教育产生了规模巨大的教育数据,政府和教育机构可以利用数据更好地了解教育系统的运作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资源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第四,数字化将推动教育的模式范式发生改变。随着数字化空间的发展完善,数字化将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场景,培育跨班级、跨年级、跨学科、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以数据驱动下大规模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

    第五,数字化有效推动了教育科研和创新。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常态应用和深度融合,形成了数字化教学、智能化测评、精准化治理等应用模式,在服务“停课不停学”、“双减”落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大量的数据,为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教育现象、总结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等提供了现实依据。

    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建设体制机制得到了实践检验,教育数字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逐渐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中小学多元协同的发展形态日趋完善,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体制机制的支撑。

    (作者单位系西北师范大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