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重新认识基于学段特性的教师伦理
本报记者 杨桂青 王若熙
▶李祖清自19岁开始一直在广西灌阳县洞井瑶族乡野猪殿小学教书,1981年,他在一次家访归途中被毒蛇咬伤右脚,之后他戴着假肢重返讲台。李祖清是赵艳当时的老师。长大后,赵艳回到野猪殿小学教书。左图为赵艳在课堂上辅导学生功课(2024年3月27日摄),右图为李祖清在课堂上辅导学生功课(2016年3月22日摄)。新华社发

【圆桌对谈】

    访谈嘉宾: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

    班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宁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所所长

    叶 飞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

    冯婉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李 敏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杨启华 暨南大学日本学院副教授

    李 菲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蔡辰梅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李西顺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刘华杰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龙宝新 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近日,师德师风问题因相关报道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师德师风体现着教师的伦理修养,体现着广大人民教师高尚的内在世界和外在形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振广大人民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总体精神风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深入研究基于学段特征的教师伦理,激发教师立德树人的内在精神动力,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好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这也正是本次专家访谈的旨归。

    为什么教师伦理如此重要

    记者:您认为教师伦理为何重要?

    檀传宝:所谓教师伦理,就是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教育实践的伦理性质决定了教师伦理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事这一事业的人就必须有伦理的规定性。此外,教师伦理对于赓续中国教育文化传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教育文化一直强调师道观念,尊师重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受儒家影响的东亚文化圈之所以尊重教师,是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若教师不是“道”的代表、不再是一个伦理的实体,则盲目尊重教师的要求就不再成立了。所以今天我们强调教师伦理,是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血脉在新时代的赓续。

    班建武:从更具体的角度看,强调教师伦理的意义还有三点。首先,良好的教师伦理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同时,良好的教师伦理也是教育社会形象的窗口,关乎教育的尊严和声誉。教师伦理对于建立和谐家校关系、提高社会的教育信心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教师伦理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方面。学生品德的发展靠教师的言传,更靠教师的身教,教师伦理是学校隐性德育的重要形态。最后,教师伦理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善待学生、善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从中获得教师的幸福和尊严。

    记者:教育家精神对于研究教师伦理有何重要意义?

    檀传宝: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教育的伦理精神。虽然许多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骄人成就的教育工作者还不能被称为“教育家”,但是那些能够在教育事业里“登顶”的人,除了业务极其精湛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有最为强烈的教育使命感,有大担当、大境界,简单地说,他们有高尚的教师伦理修养。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弘扬需要教师伦理精神的落实。立德树人的事业一定要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因此,需要从两个维度落实教育家精神:一是教师要有对教育伦理的深刻理解。二是教师要将教师伦理转化为专业、高效的教育实践。研究教师伦理及其与教育业务之间的关系,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张宁娟:教育家精神提出后,教师伦理研究将会受到更大重视,这既是学理化阐释教育家精神的客观需要,更是广大教师专业发展、锻造强国之师的内在需要。一方面,引领构建更加完整的教师伦理体系。长期以来,面向教师一线的教师伦理研究,强调对教师的道德约束。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滋养教师的育人情怀、升华教师的育人品格、拓宽教师的精神疆域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助于引领教师伦理研究从“底线”约束走向“高标”引领,更好地为教师群体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对教师伦理研究具有指导性,指导教师个体从被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走向自觉精进专业伦理发展。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凝练出了中国好老师特有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世界,不仅构成了教师伦理研究的时代内容,更是教师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启智与润心相得益彰、个人专业成长与伦理发展并行不悖的行动指南。聚焦教育家精神开展教师伦理研究,必将产生实践伟力,引导广大教师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以教师之强夯实教育强国之基。

    记者:教师伦理区分了不同的学段,且每个学段教师都有特定的角色和伦理需求。如何从教育学角度解释这种区分?

    檀传宝:对学生的教育讲究因材施教。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如师德修养和教师伦理建设,也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一个学段教师的工作对象、教育内容、人际关系都差异甚大,基于学段研究界定教师伦理,是教育伦理学术上的必然要求,对教育实践伦理性质的有效保障意义重大。

    叶飞:一方面,教师伦理具有自身的普遍性诉求,要求教师工作要符合一般性的伦理规定,同时,也要关注不同学段学生在认知思维、道德学习、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充分尊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有机共融的规律,从而使教师工作满足各个学段的个别性、特殊性的需要,有效完成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另一方面,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教师的教育劳动是一项伦理活动,它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道德教化于一体。教育学要深度关注教师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能力的成长。这种关注不仅是对教师工作共性的伦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视,同时也是对不同学段教师工作特殊性、差异性的重视。

    不同学段教师伦理有何特征

    记者: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伦理有什么特点?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如何加强伦理修养和专业素养?

    冯婉桢: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责任对应着儿童权利的完整实现,教师责任的范围、排序和履行方式等相比其他学段有独特性。首先,学前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双重责任。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享有多方面的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等基本权利。其中发展权包括受教育权、个性发展权和游戏权等。其次,在多项责任中,保护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是学前教师的首要责任。学前儿童极大地依赖于他人的保护。再其次,保障儿童游戏和获得情感满足,是学前教师的特殊责任。同时,学前儿童对情感依恋的需求最强烈,儿童早期的游戏体验和亲密关系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最后,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持,是学前教师的附加责任。学前教师应积极了解儿童的在家情况,并为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记者:小学阶段的教师伦理有什么特点?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伦理修养和专业素养?

    李敏: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具有向善性、示范性和发展性三个重要特质。首先,小学教育对象的童蒙性决定了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向善性。这不仅规定了教师自身与世界的联结方式,而且规定了小学教育的影响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小学教师需要重视小学生对积极环境和安全感的本能需要。其次,小学教师角色的应验性,决定了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示范性。小学教师要以身示范,小学生会更自然地选择从小学教师身上获得由教师应验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小学教师一方面担负着“替代父母”的职责,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形影不离”的榜样。最后,小学教育阶段的养成性,决定了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性。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强调重视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品德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发展性深刻影响了小学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从急功近利的干预和评价转向张弛有道的教育陪伴和等待。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是从小学教育的内部要素出发对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小学教师可将向善性、示范性和发展性三种特质作为行动的依据和方向。

    记者:中学阶段,教师伦理有什么特点?中学教师应在哪些方面加强伦理修养和专业素养?

    杨启华:中学生亚文化是中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中学生文化生态及其特点,使得文化交往成为中学教师劳动的突出特色。理解学生文化、师生文化张力对于中学教师专业伦理构建的意义,相较于其他学段更为突出。第一,文化理解和对话是师生交往的核心伦理。理解和尊重学生文化,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才能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促进教育活动的和谐开展。第二,价值观澄清和塑造成为师生文化交往的中心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并做好自我价值澄清。第三,平行教育影响是师生文化交往的重要原则。要通过影响群体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念、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来对个体产生影响。根据师生文化张力的矛盾特性,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做到:第一,加强教师文化的开放性。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接纳和包容学生文化,在自我反思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第二,加强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调适性。引导学生成长而不是强制规训或改造学生文化。第三,建立师生间的共同理解。在交往中建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

    记者:大学阶段教师伦理有什么特点?大学教师应在哪些方面加强伦理修养和专业素养?

    李菲:学术共同体是大学教师伦理关系的实体,这决定了大学教师伦理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学术精神是大学教师伦理的内核。学术精神是大学教师追求真理的态度和品质,包括科学精神、探究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大学教师不仅要将它们贯穿在科学研究中,也要将其渗透在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中。第二,个人学术研究与责任之间的平衡是大学教师伦理修养的关键。大学教师面临不同责任之间失衡的挑战,如科研责任与教学责任之间的失衡等,在两者间取得平衡,是教师伦理修养的体现。第三,学术共同体发挥重要的伦理建构和监督作用。学术共同体通过所确立的学术信念、规范体系对大学教师的伦理发展发挥引导和建构作用,也通过同行监督对其伦理实践发挥监督作用。在此意义上,发展大学教师伦理,需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大学教师在伦理修养上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筑牢科学精神,自身以科学精神对待各项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二,强化育人使命,认真、尽责地培养学生。第三,坚持师生交往的教育性即育人为本,提升师生交往伦理。

    记者:各个阶段的教师伦理如何有效衔接?

    蔡辰梅:走向专业化的教师专业伦理,需要作必要的学段区分。因此,各学段的教师伦理需要必要的衔接,这种衔接是区分特殊性基础上对内在一致性的确认,可以实现教师专业伦理的整体性、系统化构建。具体而言,首先,教师专业伦理核心范畴上的衔接。不同学段都要强调教育公正、教育仁慈和教育良知等核心范畴,但在各个学段上的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段的教师需要在对上下学段的观照中进一步明确本学段的特征。例如,对于教育公正和教育关怀这两个核心范畴的优先性而言,小学教师更强调关怀基础上的公正,中学教师则更强调公正基础上的关怀。其次,教师专业伦理关系维度上的衔接。不同专业伦理关系的衔接需要注意过渡性和发展性。例如,初一的学生正在完成“小升初”之后的过渡性适应,教师需要注意到,从儿童到青春期少年的过渡阶段,学生对于师生关系的依赖性和需求。而对于初三的学生,教师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回应学生更具独立性和未来指引性的需求。最后,教师专业伦理发展意义上的衔接。教师的价值是通过学生而实现的,为了学生的专业伦理发展是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教师的专业伦理发展不是“自我中心”的发展,而是“为了学生发展”的自我发展。

    如何提高教师的伦理修养

    记者:教师应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养成高尚师德?

    李西顺:第一,教师要锚定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坚守的教育价值,逐渐找到内心深处的“自洽模型”,为养成自由审美的师德境界奠定基于内在德性的“价值根性”。第二,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专业发展促进自身修养。第三,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潜能,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师要在终身学习和教育场域上下功夫。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心态和终身成长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要具备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记者:如何加强教师伦理教育,提高教师的伦理修养? 

    刘华杰:教师伦理修养的提升需要从五个方面整体推进实现。第一,目标上,重视培养伦理智慧。教育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伦理规范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主动解决现实伦理问题的综合素养,包括综合运用道德判断力、责任感、正义感、共情能力、关怀力、道德勇气和道德创造力等,建立与教育对象的关怀关系,塑造教师的专业伦理形象。第二,内容上,强调满足多维需求。教育培训要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等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并通过分层分类的主题培训课程,满足教师个性化的伦理学习需要。第三,形式上,突出对话体验课程。教育培训要更多地研发工作坊、情境模拟和论坛研讨等对话体验式课程,从而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解学生和他人、理解自己。第四,机制上,构建教育培训生态。如建立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师伦理学习社群网络,鼓励教师进行常态化的伦理问题解决经验分享交流等。第五,评价上,强化自我反思评估。应鼓励教师通过反思日志、个案诊断、同伴反馈、问卷评估等工具,定期反思自己的伦理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提升自己的伦理实践素养。

    记者:教师伦理研究和实践的未来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龙宝新:面向未来社会,教师伦理建设将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教师智能人的挑战,“人—机”协同伦理、教师数字伦理修养研究崛起;二是中国特色教师伦理文化建设、传统教师伦理的现代转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西教师伦理比较等挑战;三是中国教师伦理生态重建的挑战。可以预见,未来教师伦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话题还可能包括:一是面向教师智能人的教师主体伦理研究;二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教师伦理体系研究;三是面向教师伦理生态重建的中国教师专业伦理研究、专业伦理新体系研究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