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乡村 赋能振兴
走进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的蝴蝶兰产业示范基地,一盆盆状似蝴蝶的花朵映入眼帘。来自韶关学院的研究人员穿梭其中,指导生产一线的村民培植蝴蝶兰。一旁已经包装好的蝴蝶兰“展翅欲飞”,即将装载上车,销往东南亚等地。
这个产业示范基地是韶关学院依托校内研发的蝴蝶兰“植物工厂”技术建立的。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等地缺乏有科技含量的产业,韶关学院的蝴蝶兰种植项目团队对村里闲置设施进行改造,按照产业标准建立蝴蝶兰产业示范基地,将生产线搬进村里。目前,基地建成近3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和1万平方米的种苗研究中心,成功培育出35个品种的蝴蝶兰,每年可向国内外供应500万株种苗,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学校坚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惠农兴农。”韶关学院副校长赵三银说,近年来,韶关学院针对地方发展需求,发挥院校优势,以科研团队为抓手,将“含金量”满满的农业科技产业引入田间地头,带动当地创收就业。学校还组织师生在当地组建“韶兰科技小院”,指导村民种植蝴蝶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技术难题。
蝴蝶兰“飞入”农村大棚还得从一次调研说起。几年前,韶关学院科研团队来到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调研,发现当地由于缺乏技术和产业经营方法,蔬菜种植亏损严重,10多亩新建的蔬菜大棚不得不闲置。
如何帮助当地农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业收入?在与当地干部沟通后,韶关学院决定将校内产学研基地孵化的蝴蝶兰种植产业引入村里,让废弃的大棚重现生机。
目前,韶关学院蝴蝶兰产业示范基地已经形成一整套研发、组培、栽培、催化和销售体系。基地已申请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并成功注册“韶兰”“韶州兰花”商标。依托大湾区交易平台,基地的蝴蝶兰逐步走出国门,先后销往东南亚、欧洲等地。
为了让农户更好地掌握种植蝴蝶兰的技能,韶关学院的科研团队在当地建立起“韶兰科技小院”,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将科学知识带给村民。基地对招聘进来的农户开展培训时,项目团队将蝴蝶兰种植技术模块化,分步骤分阶段教给村民。
李光春是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红新村蝴蝶兰产业示范基地的技术管理员,曾经红新村缺少有“含金量”的产业,李光春和妻子只能打零工,收入只有几百元,而且还不稳定。“自从韶关学院蝴蝶兰团队在我们村建立‘韶兰科技小院’后,我们掌握了技能,收入也提高好多,我和我老婆一个月的收入有1万多元!”他高兴地说。
目前,蝴蝶兰产业示范基地已直接带动就业50多户,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户。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东岗岭村就业农民每年增收100万元以上。预计到2025年,基地可直接带动就业1000多户,间接带动就业超过6000户。
“学校的蝴蝶兰种植产业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广东省南雄市、英德市以及江西省会昌县等地正在推动产业复制落地。”韶关学院副校长吴善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