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加快科技创新布局
罗建平
图为航拍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人工智能岛。张江人工智能岛(AIsland)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园区之一,毗邻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张江校区、复旦大学张江校区等多所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并且靠近中国商用飞机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浦东科技园、张江实验室等重要科研机构。
视觉中国 供图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国际格局变化,对科技发展趋势和创新资源配置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未来至少十年内可能会持续存在,并对全球科技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国际竞争的链式反应不仅将推动科技领域的进步,更将对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持续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经历了一系列深刻调整,调整的结果基本符合普及化初期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支撑架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战略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然而,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加快科技创新布局,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求。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哪些重要特征

    精准定位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从各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速度来看,约60%国家走的都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量在1—3个百分点的“中速推进”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各国家/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从规模或者实现时间上来划分其普及化的模式,难以触及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质的规定,而这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的短板之一。正因如此,我国在2019年迈入普及化行列之后该如何调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速,并构建与之发展相匹配的层次、类型等结构框架,进而培养国家战略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将布局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作为科技创新重要抓手。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布局是助力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了14个前沿科学中心,涵盖脑科学、量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同时,为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又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了一批数学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学中心。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强基计划”等,瞄准基础前沿学科选拔和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欧美各国也纷纷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引导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布局,不仅扩大了高校的相应学科规模,还设立了新机制完善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并将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布局纳入国家创新战略支撑体系。

    以地区资源特色为出发点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各国首都和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区域的高等教育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创新资源集聚于此,但为避免出现区域创新失衡,各国都十分重视拨款支持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区域技术中心,并在竞争中考虑平衡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根据不同区域创新资源特色与积累,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目前,已在“核心型”区域布局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枢纽型”区域布局了成渝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等,同时加紧布局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与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借助“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科研机构,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

    高等教育结构问题深刻影响区域创新能级

    本科以上人才比例不高,高科技人才储备缺口较大。“十三五”末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从实现的时间节点来看,它不仅延续了“十二五”至“十三五”前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征,还承载着“国家发展五年规划”和“收入阶段跨越”双重变化带来的时代特色,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规模整体增长与局部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转型的同步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需要培养大量高科技人才。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国别收入分类标准来看,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高校在校生结构比为:本科占比超过60%,专科低于30%,研究生约为10%,并且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研究生占比会随之提高,专科生占比则下降。而我国目前的本科生占比为49.41%,专科生为41.52%,研究生为9.07%,本科和研究生占比均低于国际水平,这也导致了国家高科技人才储备缺口较大。

    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上升,科技创新力量有待加强。近年来,国际间科技实力的角逐不断前移至基础研究阶段。当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储备面向国家未来发展需求的科技力量显得尤为重要。《202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一直呈上升态势,但与美国每年的基础研究投入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高水平大学较为集中,区域创新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政策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大学在各省份的布局直接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部署。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主要集聚在经济发达省市,人口大省的高水平大学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在本科高校全覆盖地级市的省份中,东部省份占比近七成,并且高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另据统计,我国有55个地级市没有设置本科高校。如果出现科技创新的“地区极化”,则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外溢效应,阻碍科技发展,导致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弱化。

    通过优化调整结构为区域创新注入新活力

    重点突破,强化学科布局对关键技术的支撑引领。随着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联动性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的突破也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前沿布局和重点建设。一方面,高等教育应在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布局中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凸显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体现出国家战略布局的总体需要与竞争发展需要。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有关部门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高起点布局支撑原始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专业。还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渠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基础研究投入,以支撑“十四五”规划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促进高校学科布局的分类管理机制优化,以重点关键技术攻克为突破口,迅速占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制高点,精准发力培育“杀手锏”技术。同时,还应在基础研究领域,选择数学、物理等部分学科开展长周期性资助机制试点,给予优秀人才长期支持并跟踪评估试点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政策。

    联合部署,优化人才结构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尤其战略性科技人才是关键因素。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并发布了面向未来5—10年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其中战略科技人才的重点部署和创新转向成为共同趋势与核心抉择。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力度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增加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占比。在重点方向、关键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的培育与遴选上,创新通道、机制,积极探索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等更加开放的选人用人制度,探索构建战略性科技人才和团队的发现与甄选机制、培养与引进体系。通过政策“组合拳”,在体制机制、学术环境、科技奖励与资助等多方面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前瞻布局,协调区域布局打造科创资源集聚高地。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各地应当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面、系统部署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顶层设计、改革保障等方面实现上下联动,强化国家政策的叠加支持,有效集成更多资源支撑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要分阶段、分层次遴选与布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目前已建成的科技创新中心基础上,下一步要充分考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所在的省份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遴选与布局。二是关注经济发展基础好、人口偏多的地级市的同时,也要更加精准地发挥高等教育对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撑作用,关注“老少边”地区,推进落实科技创新中心在地市层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中心城市高校布局状况研究”[项目批准号:GYJ2021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