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坚定文化自信 培育时代新人
桑哲

    文化自信深植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血脉之中,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积极实践,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强是对文化价值的自信坚守,更是对文化创新与发展能力的积极追求。它要求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并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唯有如此,才能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全面振兴与繁荣。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提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当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做好这一工作,不仅能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进而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具体来说,通过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更加自信、从容的文化态度。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更加全面、均衡的素质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中小学深入实施文化自信自强教育,也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意识,我们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贡献力量。

    增进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必须从多个维度出发,采取一系列既实际又高效的策略。我们要认识到,建设科学而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基石。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增设如中华文明史、经典诵读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课程的实践性同样重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是关键。学校应定期举办诗词朗诵、书法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利用校园公告栏、班级黑板报等媒介,定期展示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受到文化熏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学校应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使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教师除了要勤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善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这种创新的、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家校合作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座谈会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孩子的成长状况,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学校、家庭也可以与社会机构密切合作,组织孩子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化体验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也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善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实践体验活动等多方面的措施,我们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少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