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5年来,湖南工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3·18”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形成蓬勃向上的“大思政”工作氛围。
加强顶层设计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要从顶层设计上搞清楚、弄明白,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才能切实提升‘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党委对“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顶层设计上,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全面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学院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第一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第一课程。讲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从组织领导、制度设计等方面入手,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从学院、学科、课程、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发力,全力上好“大思政课”。
聚焦“三进”工作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积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获《湖南教育快讯》专题报道。依托省市两级“工业文化科普基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50余场,协助学校讲师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100余场,增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教育系列课程等选修课30余门,构建并实施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理论宣讲、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必修课+选修课”思政课程体系。
筑牢育人阵地
系统推进教学改革
5年来,学校注重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拓展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各类活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机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系统推进”与“重点聚焦”为思路,围绕“课程”“科研”“党建”,打造“三位一体”育人综合体。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为教学起点,实施专题式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改革。学生获得了省高校“三个天天”微宣讲竞赛特等奖,省大学生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竞赛首届亚军和第八届、第九届一等奖,入选“思政课学习之星”全国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夏令营。学校立项建设了1门省级“金课”、4门校级“金课”。
聚焦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地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将研究成果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来,立项各类课题130项,其中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省级项目57项;发表CSSCI论文29篇,出版著作5部。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衡阳“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承担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进账经费500多万元。《寻访水口山工业文化遗产》被评为2020年“湘版好书”。
依托湖南工业文化科普基地,充分发挥当地“工运摇篮”“工业重地”等丰富优质红色资源,建立衡阳党史馆、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衡阳工业博物馆、湘南学联纪念馆、夏明翰故居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进入工业遗址,讲好工业故事,开阔学生人文视野,切实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深讲透讲鲜活,5年来开展了50余次“行走课堂”现场授课。
强化队伍建设
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学校系统勾勒了以理念、内容、方法、队伍、机制为抓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立体化质量提升“路线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实行“三单”,将“三报一刊”和省级党报党刊理论版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学术成果范畴,确保将“3·18”会议精神落实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5年共引进博士7人,专任教师数达到要求。多层级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国家、省级、校级培训全覆盖。多路径创新教师激励制度,突出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多渠道培养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5年来,5人入选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荣获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2支团队被评为省级“高校思政工作优秀团队”。获得省级思政课教学展示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
(张冬毛 肖中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