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作为首批入选“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全国20所高校之一,西北师范大学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美育在“增强体魄”“浸润心灵”中的作用,多措并举,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试点中小学的美育新格局,构建起了集师资队伍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基础设备提质、各部协同配合的四维工作体系。
建强美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美育资源,加大对本地中小学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美育教师?西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学科特色优势、课程研发优势、科研实践优势,在培育壮大美育师资队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选派2000多名师生组建了一支由学科带头人、教授、青年教师、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的“智能型、功能型、实用型”联合编队。推行“县管校聘”,进一步加大体育美育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探索形成了“连片走教”“一师多校”“学生不动教师动”等工作机制。开展“百名乡村教师”专项培训,帮助3000余名乡村教师全面提升教学能力。系统性解决了相关地区长期存在的美育教师师资短缺、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整体专业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深层解读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意蕴,充分挖掘美育的实践经验,在把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同时,注重构建以美育素养、美育价值与美育伦理为核心的美育课程,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衔接的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先后选派以美术、音乐、舞蹈、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体的5批共107名优秀大学生赴帮扶学校开展接续教育实习,在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设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书法、手工、武术、合唱、器乐演奏等校本课程,促进多形态美育课程的充分融合,开启了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教育的西北师范大学创新模式。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带动下,甘肃各高校不断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通过整合化的实践路径,构建整合性的美育课程体系,并凸显人文性、综合性、协同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育人价值。
健全美育基础设施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就要利用好丰富的社会资源。2018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先后筹集近20万元用于会宁县大沟镇中心小学学生美育阵地建设,已经建成学生舞蹈教室1间、书法教室1间,捐赠电子琴4架、葫芦丝60个、竖笛40支、口风琴20个、活动音响4台、演出服与舞蹈服200套,以及相关舞蹈教具、美术教具、手工制作耗材价值近3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学校美育教学条件。通过统筹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学校累计筹措资金3400万元用于开展“互联网+”美育浸润支教项目,为临夏、陇南等地的16所中心学校建设524间美育专递课堂,辐射带动22个教学点,累计授课920学时,听课学生总数达1万余人次,推动更多地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智能变革,让美的追求在大山深处落地生根。
构建美育协同机制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要重视美育工作,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西北师范大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提出明确了“五育”并举的实施路径。研发的“西北师范大学‘五育’并举综合评价管理系统V1.0”APP,先行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6个学院进行了“五育”评价全面试点,并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校推进实施。伴随着一系列措施落地生根,西北师范大学在美育方面硕果累累。近年来,在国家部委、甘肃省教育及文旅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先后建立“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敦煌艺术传承基地”“甘肃省中小学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甘肃高校舞蹈联盟”,获批“甘肃省青少年体质监测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等美育协同机构。接下来,西北师范大学将继续不断探索,为促进美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王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