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高教周刊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凝聚战略创新人才力量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张义

开栏的话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今年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首位。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结合带、重要交汇点,理应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交出属于自己的答卷。从本期开始,高教周刊开设阶段性栏目——“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校大有可为”,邀请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者与实践者们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敬请关注。投稿可发送邮件至jybgaojiao@163.com。

    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校大有可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之中,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引领性因素,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力量。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如何进一步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服务和支撑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当前,广大高校有必要在理论上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实践上探索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实现路径。

    一是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使命,团结凝聚战略创新人才力量。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人才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凝聚一批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主动担负起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培育、发展、壮大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尽展所学,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事业中成就自我,形成我国自主的战略创新人才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胸怀“国之大者”,深入践行“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把各类人才凝聚在党的事业周围。

    二是以新质生产力主要特征为主线,加速布局新质学科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核心动力在于创新。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生成要素正加速向各类创新主体汇集。高校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新质学科布局,在新质生产力生成发展的主阵地,汇聚一批能够引领新质学科发展、支撑新质创新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优秀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凝练175个学科方向。通过注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元素,进一步巩固空天科技、信息领域传统优势;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原子制造等前沿领域,布局学科交叉中心,加快培育新兴学科增长极。坚持围绕学科建队伍,以人才开创新方向,确保人才队伍与新质生产力主阵地的精准匹配。

    三是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全球吸引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根本在于人才。高校作为战略创新人才力量的“国家队”,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局,育引并举,加快构建战略科学家谋篇布局、领军人才领衔挂帅、青年人才挑梁担纲、创新团队协同攻关的人才队伍雁阵格局。一方面,要瞄准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需求,加快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大力培养新质劳动者,不断提高创新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才开放,校地协同联动,以更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到“中国智谷”“中国硅谷”等一流高校聚集地“开班会”、“搞团建”、创新创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首都人才高地建设大局,发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的有组织科研优势,支持团队带头人快速成长为顶尖科学家,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为领军人才;建设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人才特区,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和一流创新人才。2023年,5位教授当选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教师比例名列前茅,形成了人才助力事业发展、事业激励人才成长的良性格局。

    四是以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为基点,着力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体系。

    高能级平台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要素,是汇聚创新人才和科研设施重器的重要载体。高校要积极参与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核心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通过高能级平台体系引进、培育、用好人才,集中力量干大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升级,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并建设一批集人才培育、科技攻关、专业实践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教协同平台,与国家级平台相互耦合支撑,形成高能级平台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人才资源保障力度,为加速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性支撑。

    五是以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持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工作的“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是建设战略创新人才力量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建立以能力为标准的人才选拔机制、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坚持综合改革、体系创新,以优化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效能。坚持分类卓越,构建教师分系列岗位体系;坚持破立并举,构建以高端成果、分类评价为核心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坚持贡献导向,构建激励创新、突出贡献的绩效薪酬体系等。这些做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完善。

    六是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目标,打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创新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通过产业化的途径,而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必须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坚持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创新—产业”的完整链条,不断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全面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成果转化“阳光行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构建从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型“融合链”,实质性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