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王文利教授与高伟航博士合著的《明治维新以降日本高等教育结构演进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付梓成书。这部著作从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与支撑,从结构功能的视角透视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我读后深受启发。 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当下,这部著作的出版正当其时。我们既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又要借鉴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明治维新以降日本高等教育结构演进研究》一书内容覆盖了日本从东亚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以及当前日本社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完整过程,把握经济社会转型不同阶段的关键环节,分析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哪些教训要提早防范,契合了中国目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日本是后发国家中少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之一,研究日本高等教育在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各时期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特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 这部著作的第一个特色是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日本高等教育百余年的演进历程,刻画了每个阶段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的特征。该书详细分析了明治早期国家主义理念下日本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明治中后期产业发展带来的日本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明治后期至昭和前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扩张与双层结构的确立,战时状态下日本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军事化调整,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民主化改革以及类别结构与层级结构的重塑,经济高速增长态势下日本高等教育层级结构的完善和学科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立国战略下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科结构的全面优化,教育科技融合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高度化及研究生规模的扩张,新的产业革命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多样化、特色化、自主化发展的新趋势。 这部著作的第二个特色是另辟蹊径,突破传统的教育史研究范式,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对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主要子结构的深入剖析,系统分析了日本高等教育结构演进的内在逻辑,阐发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规律特征。 这部著作的第三个特色是对日本高等教育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中如何协调高等教育与日本社会整体发展的分析见微知著。明治维新后,维新派领导人在以君臣关系和忠孝亲子关系为轴心的天皇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体制实施“自上而下”的产业化政策,在短时间内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现代经济制度移植到日本,并通过一种巧妙的价值改造与理念重塑的方式,将西方产业主义理念中的个人主义和经济价值替换为符合天皇制精神诉求的具有国家主义价值理念的目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子结构也随着日本社会的产业化进程呈现不同的演进样态。就类型结构而言,在高等教育系统里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学和专门学校随着以东京为“中心”向其他地区弥散的产业化进程派生出单科大学、实业专门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以满足地方特色产业的人才诉求;就类别结构而言,官立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服务于国家需要的核心产业人才职责,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则以满足社会其他行业领域专业人才需求为己任;就层次结构而言,大学、专门学校、大学预科、高等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等不同层次又极难互通的高等教育机构一方面隐秘地发挥着阶层固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成为统治阶层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筛选器”。 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再造与体系重塑。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日本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急速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关键,但以教育投资是生产上的重要投资为观点的教育投资论成为日本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出发点,摆脱工具理性的高等教育系统又陷入经济至上主义的桎梏。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揭开了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推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完善国公立与私立高等教育的职能构造、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明晰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责分属成为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改革举措。在日本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系统通过终身学习战略、地域振兴战略将老龄少子化、地区萎缩态势等社会形势之“危局”转变为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机遇”。当前,日本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纵向畅通与横向互联、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多样化协作以及大学群落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态势。 总之,这部著作完整再现了日本社会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深入挖掘了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社会根源,可谓近年来解构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的系统演进历程,针砭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得失的力作。他人之事,我事之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百余年的演进历程,不仅为我国探索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提供了参照,更能为我国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应然路径贡献经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