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二维码阅读文章 |
|
扫二维码阅读文章 |
|
扫二维码阅读文章 |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效、问题与优化路向》
作者系黄广友、李生策,作者单位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1期
推荐理由:2018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从源头上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特色培养的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色不够突出,培养质量全过程的制度保障体系有待系统规划。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科学设定培养目标体系;坚持全面贯通和分类培养相结合,构建“大学科+小专业”一体多元的培养体系;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教学相长、研学融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制度规范和机制创新,构建贯穿培养和发展全过程的制度体系。
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多维审视》
作者王易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张昊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1期
推荐理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对党和国家运用制度化和法治化手段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领域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发展需要。文章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背景意义和内容特色,提出从打造宣传矩阵、加强法理阐释、落实保障举措、开展专项培训等方面着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高校“思政网红”的生成机制及其培育》
作者系王莎、王梦雅,作者单位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1期
推荐理由:互联网深度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构建,网络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场域。本着网络“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的工作思路,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始以“思政网红”的形象,借由短视频等流行载体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当中。培育“思政网红”,对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着重要价值。文章界定了高校“思政网红”的内涵、分类、特征,深入剖析了其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培育高校“思政网红”过程中各方的主体责任,包括:教育者做好“多重属性”的自我培育,高校做好组织管理保障的内部条件治理,社会媒体平台做好外部环境建设,教育主要受众做好舆论场氛围营造。
(本报记者 刘亦凡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