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校家社各方高度关注的事情。校家社三方如何同心协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衡量协同育人质量的重要指标。应该将优化学生心智模式作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一个聚力点,有了明确的聚力点,各方力量才可以聚焦,获得合力育人的最佳成效。
心智模式往往决定学生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其具体表现为认知模式、遇事心态、行动逻辑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同样是外在的压力或挑战,对有的学生是发展的动力,对有的学生则成为成长的阻力甚至灾难。这种差别往往就源于心智模式的差别。正如管理心理学家彼得·圣吉所说:“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
学生心智模式的建构是一个内外统合、渐进生成、知行合一的过程。除了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遵循规律,协同发力,形成优化学生心智模式的育人合力。
一是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和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课程安排、活动设计、校园文化等方面重新审视、积极调整,有意识地把培养目标、教学任务、评价指标等与优化学生的心智模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结合,聚焦对学生求真、向善、积极、坚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对笃学、善思、明辨、力行等学习品质的培养,及对尊重、宽厚、合作、换位思考等社交品质的培养。同时,学校要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多渠道保持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密切配合,科学指导和服务家长,共同加强对孩子心智模式的培育。
二是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决定孩子一生发展的关键要素,真正重视优化孩子的心智模式,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第一,要以帮助孩子建构向上、向善的心智模式作为主要目标,并培养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正确态度。
第二,要掌握和遵循规律,懂得心智模式的建构是一个孩子不断学习、自省、矫正和变化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要急于求成,要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慢慢培养。
第三,引导孩子在学习和反思中改善心智模式。多向他人学习,找到好的榜样,同时鼓励和帮助孩子养成总结、复盘的习惯,及时发现自己在心智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
第四,允许孩子在尝试和碰壁中成长。不要过度保护,应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即使碰壁了,也会促发孩子觉察和内省,这是促进孩子成长和心理变得强大的重要契机。
第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家务劳动,让孩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新颖、鲜活、丰富多样的体验中得到绽放,这也是优化孩子心智模式的重要途径。
第六,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处理心理或情绪上的问题。当发现孩子存在消极、嫉妒、自卑、偏执等心智问题或低落情绪时,要认真关注、及时疏导,引导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智模式。
三是发挥社会的滋养作用。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媒体、博物馆、文化馆、群团组织等平台,鼓励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包容大气等心智品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营造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智模式形成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教育的滋养和熏陶作用。
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加强实践和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系统性、多样性、复杂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格,让他们懂得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坚强意志等对一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懂得合作、共赢、助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重大意义。有了这样良性的心智模式,学生在为人处世中会更有智慧,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会走得更稳更远,更有幸福感。
(作者系吉林体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委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