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思政教育
王运明 邹焕梅

    近年来,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创新“红色+”的融媒传播形式,助力思政教育蓬勃发展。

    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

    打造优质思政课教师团队

    强教必先强师,办好思政教育关键在教师。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学院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打造优质思政课教师团队。

    一是教师多渠道多方式吸纳红色文化知识。学院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的原则,将教师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宏观规划。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参观红色实践基地、主题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形式,帮助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吸纳红色文化知识,加强教师与红色文化资源必然、应然的联系,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

    二是立足“斯盛论坛”开展红色文化系列学术讲座。近年来,学院邀请校内外在红色文化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开展精彩的学术报告,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有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更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浸润;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锻炼其育人技能,使其肩负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担当,成长为以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思政教育发展的坚实引领者、践行者。

    激活文化资源“红色引擎”

    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

    红色文化资源是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凝聚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思政教育蓬勃发展,需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激活文化资源“红色引擎”,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近年来,学院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育人机制,螺旋递进式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在思政教育各环节实现以“红”育人,切实增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与红色文化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播。一方面与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战争遗迹等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场馆合作,挖掘其所承载的红色文化精神,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拉近大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长效机制。

    二是编写特色校本教材,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红色文化资源是筑牢历史记忆的“教科书”,是涵养历史自信的“营养剂”。只有将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将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融入教育内容,才能真正体现“红色引擎”作用,带动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发展。学院出版了系列思政教辅用书,如《筑强大学生精神力量之“纲要”课程专题教学解析》,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教学,让理论的“活水”真正涌入学生心田。同时,注重从报刊、书信、书籍等资料中获取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为思政教育奠定内容基础。

    创新“红色+”融媒传播形式

    扎实推进思政课堂守正创新

    新时代,高校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就要创新思政课堂模式,唤醒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性,以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深化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培育,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

    学院创新“红色+”融媒传播形式,对传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挖掘、采集和整理,构建“红色+”数字资源教学库,深入把握数字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逻辑关联,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为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准确、生动、翔实的数字材料。例如,运用VR虚拟仿真课堂、网络云课堂等技术创新授课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呈现,在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并通过红色短视频、红色文创、红色数字场景、红色动漫等形式实现精准供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开展“红色剧本杀”活动,以当下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桌游+推理剧”形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和“跨时空对话”,让学生通过第一视角去感悟历史、还原历史,引领学生深情回顾革命先烈的奋斗历史,激励他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书写自己的奋斗征程。此外,学院还创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图谱课程体系,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红色文化立体化传播方式,在思政教育网络空间点亮红色文化关键词,以艺术化的表达、多元化的呈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全过程,形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新业态。

    构建思政教育长效机制

    筑牢文化育人“红色堡垒”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思政教育蓬勃发展,需要构建思政教育长效机制。近年来,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立足学校特色,发挥专业优势,用好课堂主渠道,深化理论研究,强化实践育人,完善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文化育人“红色堡垒”。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红色文化制度建设。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应用,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红色文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相关保障政策,构建红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成立了一支由思政课教师、党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基层辅导员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有力确保思政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实现。

    二是建立“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机制,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传播。学院结合师资力量和学科特色,成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科研机构,鼓励教师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特殊社会价值,并把红色文化研究与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特色相结合,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学术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更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红色文化资源是激发青年学生历史使命的“基因库”。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思政教育蓬勃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效,将其引入课堂,融入思政教育,有力推动了思政教育的创新化和全面化发展,不仅培养出一批文化认同度高、民族自豪感强、思想价值观念正的优质人才,而且为其他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在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运明 邹焕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