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怀化学院物电与智能制造学院把握时代脉搏,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德笃学,强本固基,实践创新,在新工科实践与探索中取得了系列成果。
学院于2022年由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械与光电物理学院组建而成,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物理学(师范类)7个本科专业,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人。近年来,学院依托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强本固基
打造坚实平台
新工科建设离不开支撑平台,物电与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建设教学科研平台,成效显著。2021年,通信工程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物理学专业获批为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已建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应用开发中心等五大类实验室共40多个实验分室。建有“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实训中心”“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7个省级教学实践实训平台。2021年1月,“智能机器人与集成电路产业学院”被湖南省教育部门认定为首批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依托学院建有“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武陵山片区山地丘陵农林机械智造”怀化市重点实验室等各级重点实验室。
学术为先
坚持实践创新
学院主要聚焦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北斗导航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智能变电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光学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学院注重学术,鼓励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近三年来,全院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52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师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97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17篇。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传统课程体系,编写了一批紧密对接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实验实训讲义,建立了相关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出版教材9部,在编教材2部,完成20门专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开设多门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学生参加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全国大学生电子信息类创新能力大赛等获得多个奖项。
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与企业合作。学院依托“智能机器人与集成电路”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先后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大唐移动、北斗导航等十余家企业签订了实验室建设、实习就业、合作办学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结合企业资源优势,找到互利共赢的合作点,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实现高校与合作企业的深度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建设与特色发展模式,根据自身办学实际,解决诸如专业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协同的问题,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满足职业技能岗位要求的问题,校企合作、校内校外协同的问题,工程能力培养的递进性与持续性问题,等等,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工匠人才培养体系。
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永远在路上,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学院将一如既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改革教学理念,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米贤武 彭达胜 黄利军 邓晓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