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赤峰学院
坚守初心使命 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价值
永胜 迟卫华 王艳丽

    服务社会是每一所高校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学校的价值体现,更是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

    2023年8月末,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就已有成熟的红苹果坠在枝头,比以往的果实成熟期早了一个多月。这是赤峰学院与地方企业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的新品种,也是学校“百名博士下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结出的新成果。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彰显着赤峰学院人聚焦主责主业,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延伸拓展,诠释着赤峰学院以扎实举措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真招实招落实赤峰市“五大任务”的铿锵足音。

    赤峰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是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作为赤峰地区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的重要力量,学校本着“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主动投入“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鼓励博士团队依据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主动深入企业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活动,在产业发展、智慧服务、科技应用、数字信息化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多元化服务、针对性帮扶、技术性指导,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论库”“智囊团”。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体”

    高位部署,顶格推进。学校把博士下基层作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升高层次人才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之一,高位部署、顶格推进,印发了《赤峰学院百名博士下基层服务地方实施方案》,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了综合协调组、对接联络组、遴选下派组、科技服务与业绩评价组四个工作组,形成了思想明确、协调合作的工作体系,从体制机制层面为博士下基层工作保驾护航。2023年7月,“百名博士下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全面启动后,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带队,分成7个小组深入赤峰市各旗县区,将首批下基层的35名博士送到服务单位,签署服务合作协议书和任务书,并开展深入对接交流,搭建了赤峰学院与赤峰市各旗县区服务单位创新合作的沟通平台。

    秉轴持钧,靶向发力。学校下基层的博士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培养等为工作重点,以帮助解决实体经济“卡脖子”技术难题为主要任务。为此,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需求导向、按需对接,坚持精准选派、团队服务,坚持成果导向、扎实有效,明确了选派范围和条件、服务内容、服务要求,严格选派程序,组建了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跨学院的技术团队,组织开展了意向性对接,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学校首批遴选了35名来自13个二级学院29个专业的博士,面向赤峰市12个旗县区的企业、乡村、学校、博物馆等多个领域,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在生产实际中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发展。

    强化保障,激发动力。“博士当先锋,单位做后盾”,这是赤峰学院下基层博士们的工作底气,这一底气来自学校健全的保障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措施。学校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下基层博士的待遇保障,设置了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条件保障。对于业绩成果特别突出者,学校还将予以表彰;对于下基层服务地方时间一年以上、业绩突出者,在岗位聘任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一系列保障措施的落地,激发、维护、增强了下基层博士服务地方的内生动力,营造了良好氛围。

    注重因地制宜,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

    以考古之光照亮文化建设之路。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赤峰学院依托赤峰地区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博士下基层为契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在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研究、培养本土人才、促进服务地方项目成果等方面下足功夫,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力求在自身文化建设、引领和服务地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中有作为、立新功。

    在西大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赤峰学院下基层服务的白满达博士正以“执行领队”的身份贡献着赤峰学院考古人的力量。该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部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夏家店下层文化综合研究”的重要前期工作,全面采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考古。发掘至今,白满达和考古队其他成员已采集到了太阳纹玉饰,发掘出土了青铜器、玛瑙玦等各类遗物,为进一步探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面貌及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考古学实证。未来,白满达及考古队计划对采集土样进行浮选,以期探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生业模式及环境条件;对动物骨骼进行科学技术手段检测,以期了解辽西地区先民的生存环境及生业经济。

    以技术攻关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学校派出博士开展技术攻关,把高校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为企业发展赋智聚能,实现企业出题、学校答题,使“车间难题”变“科研课题”。

    在科技公司,赤峰学院选派的四位博士以推动车路协同、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城市交通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全面优化和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以及建设交通强国为使命,与企业围绕交通控制、交通组织以及构建人因对交通的影响模型等相关领域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初步形成了基于强化学习的交通信号机控制程序,并即将进入软硬件调试阶段。

    在煤炭地质勘查公司,赤峰学院博士团队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团队科研与保障国家能源需求紧密结合。针对服务企业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分析,在充分了解赤峰市矿床生产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基础上,从不同维度探寻赤峰市矿床成矿规律,形成找矿思路,并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为赤峰市矿产勘查划分靶区,为进一步夯实矿产资源“家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蒙药企业,赤峰学院蒙医学博士助力企业“蒙药配方颗粒”研发,利用现代医药理论和科学技术对传统蒙药进行改革,采用生粉制粒工艺,通过现代化技术制备出了适合现代临床应用的无糖或低糖防潮配方颗粒,不仅保持了蒙药特色,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顺应性,让蒙药走向现代化,为日后开展教学积累了学术学科经验。

    在地方酒厂,学校两名致力于微生物发酵等相关研究的博士,针对各种发酵条件控制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他们利用更适宜当地风土环境、具有更强发酵竞争力的本土优选菌种接种发酵,或者与其他优良菌种进行混合发酵,保证了发酵过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葡萄酒,帮助企业破解了产品同质化、缺乏地域特征难题。此外,他们还围绕“乳清酒功能”展开探索,探讨发酵乳清的抗氧化功能,帮助企业提高产业商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地方酒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赤峰学院以乡村为推进乡村振兴主战场,把乡村振兴当作立德树人大课堂。

    在赤峰学院结对帮扶的宁城县,学校选派的农学博士周玉雷本着“种苹果也讲究‘优生优育’”的工作思路,在苹果新种质的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建立引种试验基地等技术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培育适宜在本地区生长、抗逆性强、成熟期早的大、中果型品种。经过抗寒、早熟、优质苹果新品种选育,目前周玉雷博士与服务企业确定了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的工作方向,并从早期杂交材料中成功选育出了4个新品系,其中1个新品系已于2022年首次挂果,3个新品系于2023年首次挂果。此外,赤峰学院还与宁城县携手成立了“宁城县牡丹产业博士工作站”,为该县引入苹果栽种等新技术16个,拟定建设智慧化数字乡村3个、打造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1处,可惠及群众2700余人次。

    在赤峰市松山区安庆镇板石图村,赤峰学院下基层的博士承担着为该村选择适合制种的玉米品种、解决玉米制种过程中花期不遇问题、探究符合本地不同杂交组合的水肥管理方法的任务;在赤峰市设施蔬菜主产区,学校下基层的博士承担着通过改进育苗基质配方改变育苗出苗率低,育苗基质需要进口、成本高等现状的重任……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以专业优势赋能乡村振兴的赤峰学院优秀博士们正在全力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赤峰学院力量。

    深扎地方沃土,发挥高校优势打造校地共生的“新样板”

    作为地方高校,赤峰学院将深扎地方沃土,全面融入赤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智力输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优势,全面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引进或产出科技成果,孵化或转化相关成果,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赤峰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推动实现赤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目标。

    学校以“百名博士下基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为抓手,支持、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团队面向地方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利用自身在科技资源、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创成果转化、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农业农村发展、文化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启新一轮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校地合作,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合作原则,以增强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有规划地搭建校地“朋友圈”,有组织地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共同构筑校地战略合作平台,打造校地共生“新样板”。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未来,赤峰学院这所扎根“红山文化”发祥地的高等院校,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以更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更务实的新思路新举措,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互助共赢,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朝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阔步前进,奋力书写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落实赤峰市“五大任务”的时代答卷。

    (永胜 迟卫华 王艳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