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中教评论·观察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家风作业”凝聚育人合力
佟瑶

    据媒体报道,寒假前夕,唐山学院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让学生跟长辈“深挖”一次家风家训,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做一件传承良好家风的实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无形中塑造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意志品质,且由家庭到社会,由个人到群体,生发并激荡成时代新风尚,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从这种角度看,作为青少年积极价值观形成和健康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良好家风的传承不仅是家庭的分内事,也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要事。

    在高校思政课上融入家风内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价值,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与父辈建立亲密关系,从家风中汲取奋进力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家庭观,让爱家爱国、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好家风不断传承。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可见,把家风融入大学思政课堂,是落实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既丰富了思政课堂的内容,又能将家庭作为育人共同体,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站在历史的长河之上,回顾那些家喻户晓的家风家教、令人津津乐道的家训家规,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乃至社会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全国高校不妨重新审视“家风作业”,通过各种形式将其融入日常思政教育教学,并善用“家风作业”,填补寒暑假期的思政教育空白期,让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好帮手。

    “家风作业”之所以有四两拨千斤的育人成效,一方面是因为其实现了用身边事解心里事,帮助大学生卸下了可能存在的心理包袱。现实中,许多父母由于缺乏青春期教育的经验,在孩子参加中考、高考的过程中,或因教育方式不当,或因沟通渠道不畅,容易积累或多或少的亲子矛盾。“家风作业”给暂时离开家庭的大学生一次反思自己过往行为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由于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上对原生家庭、家风家教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回到家庭在了解家风、与父母深入对话的过程中,原本的家庭问题、代际矛盾以及一直没有解开的心理困惑,都有可能一一化解。这一点从新闻报道中思政课教师所言的“一些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开始对父母解除屏蔽”可见一斑。

    大学生与父母深入交流、换位思考、达成和解,在理解父母良苦用心、了解家庭以及家族历史的基础上,也会慢慢积蓄成长的力量,学会以父母为榜样,担起家庭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彰显自我价值。也许有的父母不能给孩子全面的职业发展指引,但父辈的奋斗史、父辈无限的情感包容与始终如一的精神支持,是激发大学生奋进的动力源泉,是大学生身心蜕变的催化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有效的思政教育。

    另一方面,“家风作业”做到了用身边事讲天下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际上,家与国、个人与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当家庭发展史、家族迭代史与社会变化史、民族奋斗史贯穿结合起来,更容易引导大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现在与未来、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激发持续奋进的动力,厚植敬业奉献、爱党爱国的情怀,既追求小家庭的幸福和谐,又追求国家和民族的更好发展。

    引导大学生增进与家庭的联结,从父辈、祖辈身上汲取成长动力,是高校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重视家风的巨大育人价值,善于把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引入思政课堂,使新时代大学生对家教家风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认,在家庭中扎下责任担当之根,在社会上一展砥砺报国之志。

    (作者系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