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推出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系列意见,其中包括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引发关注。此外,北京、上海等地也在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这为全国其他地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当前体育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前提是对学校体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不少学校中存在着将体育课等同于学校体育工作,将学校体育的目标窄化为增强学生体质的狭隘认识。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功能。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目标。学校体育工作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强身健体外,还要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价值。为此,出台政策文件增加体育课时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全要素和全系统的支持保障。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执行者,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体,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中坚力量。体育教师的体育价值观、教育情怀、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等,直接决定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育人成效。当今世界学校体育工作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塑造。因此,必须前瞻性、引领性地认识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创造性地重塑体育教学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构建体育教学师生共同体。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引领性作用,积极在实践中探索体育教学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强化体育学科思维,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文化性、思想性等功能的发挥。例如,小学生一学年大概有36个教学周,每周5节体育课。如果每节体育课传授一个体育科学知识点,那么六年体育课可以让学生掌握1080个体育科学知识点。由量变到质变,这势必会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观,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通过团队合作、任务驱动、角色体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体育情境。例如,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篮球比赛中参赛队伍的队名、队旗、队标、队服、口号、入场方式、加油方式等,让学生感受了解内涵丰富的体育文化,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面对成功与失败。这能够实现体育教学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此外,体育教师要时刻牢记“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的基本原则。现实中,不少人将学生体质下降归因于“快乐体育”惹的祸。这其实是不少体育教师简单地将娱乐放松等同于“快乐体育”,没有深入理解“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的真正内涵。体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一时的娱乐需求,而要从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从体验需要的满足中求乐、从求知需要的满足中求乐、从成功需要的满足中求乐、从审美需要的满足中求乐,感受持久而深远的体育乐趣。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果说科学的顶层设计能够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那么来自基层的体育教学改革则能够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为此,要积极鼓励基层学校和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