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2日 星期五
以教科研促进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发展
燕海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更好发挥教育科研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的思想共识,提出要构建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催生一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通过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原创性基础教育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对社会贡献度大幅提升。

    基础教育教研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基础教育科研在服务区域行政决策、推进区域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学校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行政支持、科研引导、学校推动、教师实践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教科研模式。教师们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循证教育实践,持续性地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效益与质量。

    当下,教育科研如何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取得更多学术成果方面再上新台阶,既是历史赋予的新课题,也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为此,要做到三点。

    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不断提高教研队伍综合能力

    基础教育教研制度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公认的我国特有的教育体制机制优势。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注重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全区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及全体教师围绕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材研究、考试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积极探索,不断唤醒、激发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让每一名教师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强烈的奋进意识、较强的专业素养,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海淀区教科院以跬步积累、久久为功的长期工作,以驰而不息、行而不辍的实际行动,将研究之根深扎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之中,不断实践、修正、总结、提炼、运用,从而促进教师的科研自觉、实践提升,促进学生发展。

    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推动教育研究深入发展

    课程承载着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海淀区教科院通过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研究,引导教师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的研究作为主责主业,深入研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内涵、基本要义,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特点和要求,着力探索静态知识向动态能力转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以“善作善成”的实践,不断推进教育研究再创新

    中国基础教育的教科研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起到了“托底”的作用。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的基础教育的教科研工作需要再出发、再创新。具体来说,应在教研评价上下功夫,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推动注重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研究,引领课堂教学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从注重提升分数转向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在数字化应用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全体教师的数字素养,加强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研究,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借助网络优势推动教研转型,扩大优质教学研究活动的辐射面、影响力,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研究共享;应在教研课题培育和教学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引导教师着眼于教的实践和研的职责,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争取将其转化为教学成果项目;应紧紧围绕解决一线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方法和举措,并积极付诸实践。

    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新征程需要新创造。基础教育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石。基础教育的研究者应坚定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引导广大教师用广博学识、专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不断突破教育难题、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炼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引导支持广大教师在理念、方法、实践等方面发生转变,将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