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深耕三尺讲台 精进教学之艺
——2023年课程周刊“名师反思录”栏目回顾
本报记者 胡茜茹
“名师反思录”150秒精彩回顾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年终盘点

    2023年课程周刊“名师反思录”栏目共遴选并约请12位名师撰文。他们均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其中不少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等。作为拥有丰富教学经验、鲜明教学思想的名师群体的代表,他们俯身案头,回顾当时将教学难点化为教学生涯转折点的反思过程,与读者交流自己的教学“心里话”。

    立足学科知识,发挥课程价值

    名师的课堂教学各有其独特风采。他们从教学实践出发,站在课程价值的高度审思学科教学,并将理论思考反哺应用于实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凝结着他们的学科教学智慧。

    陈明青曾上过一堂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就业”的高中思政公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她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从基于“学生认知起点”的教学意识萌发,到基于“理性养成”的教学设计,到基于“学生收益”的课堂生成应对,再到基于“课程价值”的思政课教师责任——这次公开课的准备工作,让她经历了上好一堂高中思政课的四次认知蜕变。她意识到,站在课程价值的高度思考学科教学时,能越发深刻地感受到思政课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

    浙江省初中段实行综合科学课程的改革已走过30多个年头,一直任教初中(自然)科学的陈建姣认为,探究实践是科学这门学科的特色,不仅要有形,更应有神。探究实践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科学课程的重要方式。陈建姣的科学课一直在追求“通过探究实践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这一学科育人目标,也一直在努力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简洁性和完美性。

    吴再柱坚持一边研究资料,一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验。他构建出一种较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科“5·3·1课堂教学模式”,即有计划地将每节45分钟的语文课划分为三个阶段——5分钟的读说训练,30分钟的导读点拨,10分钟的巩固质疑。在“5·3·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吴再柱注重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怎样使读说训练既服务于教学,又有利于读说能力的提高;二是如何使30分钟的导读点拨既充足又实用;三是怎样解决学生“开口难”的问题,使学生大胆提问。

    在英语教学中,周大明把自己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成功做法迁移运用过来,在英语阅读中引导学生寻找课文的主题、主线、主旨,指导学生梳理文章框架结构,启发学生对结构内的段落章节用一句话、一个短语或一个词来概括其大意。这种做法让学生很快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要义,梳理出框架结构,并借助主题句、主题词还原概述文章内容。此时的英语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语法词汇,而是理解与记忆并举,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挑战、一种愉悦的心智劳动。

    践行生本课堂,注重素养导向

    名师的教学风格虽各有特色,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是优秀教师的育人底色。

    在旁人看来,备课对于老教师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拥有30多年教龄的邵长思却不这么认为。每次备课,他都不敢掉以轻心。庞杂的素材如何选择?教学方案怎样设计?课堂上该提怎样的问题?面对备课中的种种困惑,邵长思认为,教师备课在以课标为依据的同时,也要备好学情,以生为本,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案。只有基于翔实的学情分析,才有可能建构高效的生本课堂。

    为了达成心中“好课”的模样,李玉玺曾花费巨大的精力来研究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用时都经过精确计算,甚至课堂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一字不差地提前设计好。但当走过这样一段误区后,李玉玺突然自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为什么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何谈效率,何谈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于是,李玉玺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把“教学”转向“助学”,把课堂从“育分”转向“育人”,从而让课堂回归助力学生学习、助推学生成长的本质属性。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刘静看来,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都不能将其工作职责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的传授,教师要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自身的能力充满期望。刘静心中的理想课堂点着“助燃”“自燃”“共燃”三重火焰,她用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感受生命的意义。

    闫白洋认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如果学生“看不见”或“看不懂”教学目标,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学生的内在需求。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闫白洋尝试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所见”“认同”“内化”,并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生的表现量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让学习真正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破解教学难题,探索成长路径

    一帆风顺无法磨砺成长。看似绊脚石的教学难题,经过反思、破解,往往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帮助教师实现从“难教”到“教好”的路径突破。

    虽然距今已近30年,李艳仍然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备课经历。那次并不美好的经历,启发她从只关注知识的教授,到慢慢思考英语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再到思考什么是以生为本的英语课堂。后来每次备课时,李艳都提醒自己,在英语教育教学中自己是一名终身学习者,教师应以更开放的态度,采用更多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注重学生培养规模转向注重学生培养质量。

    对于厚重的历史教学,李代贵不禁感慨:历史时空广大,课堂时空有限。若以知识立意,就讲课而言,历史容易教;若以能力和素养立意,用学生反馈和考试成绩衡量,教好又很难。如何实现“教好”?李代贵从执教经历中挖掘出“三问”:向书本追问、让学生发问、向内心叩问。同时他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原点在于确立和践行价值立场,若能建立起学习立场、抱定学生立场、坚守反思立场,自会渐入佳境,也能乐在其中。

    作为从教27年的高中思政课教师,邢方方观察到思政课给一些学生留下了“很深奥、很枯燥、很遥远、碎片化”的印象,基于此,邢方方一直努力把高中思政课讲得生动,力求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课堂状态”上不断探索,让课堂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回顾自己的从教初期,吴春来曾一度眼里只有教案,希望学生与自己共同完成教案预设的内容。但随着教学认识的深入,吴春来越来越觉得这样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在他看来,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真实,开放,进步。在追求理想课堂的路上,他领悟到:要真实,先尊重;要开放,必解放;要进步,重思考。为更好地解放学生,教师要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哲学关系:有些事情教师做,“跟我学”;有些事情师生一起做,“帮你学”;有些事情学生自己做,“让你学”。

2023年“名师反思录”文章目录

    ■ 1月11日

    李 艳 《在英语教学中育己育人》

    ■ 2月17日

    吴再柱 《从学情出发,把语文教“活”》

    ■ 3月24日

    陈明青 《从学科知识到课程价值的追寻—— 一次公开课的四次蜕变》

    ■ 4月7日

    闫白洋 《心中有目标 眼中有学生》

    ■ 5月5日

    刘 静 《助燃 自燃 共燃——点燃课堂的三重火焰》

    ■ 6月2日

    陈建姣 《以探究实践促进科学思维的提升 —— 关于科学学科的教学心得》

    ■ 6月30日

    邵长思 《生本·生成·生长——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 8月28日

    邢方方 《如何把思政课上得既“深”又“活”》

    ■ 9月15日

    周大明 《思维英语:为学生启智增慧》

    ■ 10月20日

    李玉玺 《语文课堂应为“学”而教》

    ■ 10月27日

    李代贵 《学从问中来》

    ■ 11月17日

    吴春来 《真实 开放 进步——理想课堂追求的三境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