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当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
核心观点:一个面向中学生的讲座,讲座教师却在言语和立场上失当,传播灰色价值观,绝非小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学习都不是仅仅为了钱,抑或基因的传承。读书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也不全是个人的命运,还包括中华民族的命运。读书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扩大自我精神空间与思想容量的过程,一个让视野更加开阔、境界更加升华、心灵更加纯洁的过程,同时也是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以报效祖国、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2月21日一版)
防止网游沉迷需从供给侧雷霆发力
核心观点:是到了升级治理模式的时候了。我们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下决心“釜底抽薪”,从游戏产品供给侧发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全国人大代表的“强烈建议”不失为一种富有政策价值的思考。比如,是否应进一步提高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产品审批标准和门槛,是否应增加教育部门在这类游戏审批方面的权限,如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需要在教育部门备案或审批。毕竟,面向未成年人开发的游戏,不只是一种文化产品,还应强化教育属性。
(3月7日二版)
牢牢把握科技范式变革为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
核心观点: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高等教育服务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行先试座谈会、深化产教融合座谈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科技范式变革为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打破学科壁垒,大力促进多学科交叉,通过建立科研大平台优化配置资源,打造交叉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教育领域应展现出高度的主动精神,要牢牢把握科技范式变革为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给予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支撑。
(5月23日二版)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三道防线
核心观点:学校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指鼠为鸭”,试图将食品安全问题轻描淡写地糊弄过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显然,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学校和餐饮企业负有保障食堂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目前“明厨亮灶”等做法使看不见的食品安全得到监督,而看得见的食品安全则有赖于学生参与和监督。借鉴网络点评和在线评论等做法,创新学生参与监督机制,让学生敢于参与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学生就餐安全。
(6月21日二版)
警惕“网红”言论误导志愿填报
核心观点:那些简单、粗暴的“网红”言论,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它们的传播力越大,影响力越大,破坏力也越大。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为了流量而哗众取宠的言论所在多有,各色误人子弟的“人生规划导师”更是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警惕这些“网红”言论和“网红”导师的误导,需要理性、专业、负责任的声音,需要更多真正的导师站出来,给予考生们正确的指引。这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也是包括高校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6月22日一版)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核心观点: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深刻意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每个毕业生家庭的幸福。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究其原因,这样的家庭对孩子顺利就业并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有更多期待。如果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整个家庭就可能因失去生计而缺乏生机,动摇他们对“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
(6月27日二版)
巨型学校破坏教育生态不容小觑
核心观点:巨型学校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秩序混乱、学生就学成本增高等还只是外表的小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多层面的。宏观上,破坏了一个区域内良性的教育生态,突破了就近入学原则,使当地教育处于单一、不平衡、成本不断攀升而又难以多样、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中观上,导致对学校的治理、管理由于超距而越过有效管理半径,降低甚至失去治理有效性,增高治理层级和成本;微观上,导致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降低,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锻炼、表达与表现机会。
(10月11日二版)
对教师扩大化举报之风当刹
核心观点:一旦被举报,教师和学校陷入巨大舆论压力,要反复自证清白,影响正常教学和教师的职业情感。过度维权、扩大举报等行为,干扰学校与教师正常的权益和教育行为,终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伤害校家社的信任和关系,影响整体教育生态。因此,新时代的校家社关系处理不宜“矫枉过正”。学校主导教育、家长承担主体责任、社会提供支持,全社会协同教育的同时,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威地位。
(10月11日一版)
请让学生走出教室,请让课间沸腾起来
核心观点:打破“圈养”怪圈,让青春洋溢的学生走出教室释放天性,让学校的课间“沸腾”起来而不是悄无声息,再应当不过。一件正确的事情,再难也要去做。让不让学生走出教室,是检验学校管理者育人理念的试金石。以安全为名,将学生“圈养”在教室内,其实是一种懒政。好的教育不是一边高喊“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一边连教室都不让孩子走出去。退一万步说,“圈养”就真的能做到万无一失吗?由此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或许暗藏更大的风险隐患。
(10月31日一版)
流量的高地不能成为价值的洼地
核心观点:整治不良短视频,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要期待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当然要守土有责,而社会公众,不管是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还是受众,都不能置身事外。内容生产者当然要坚持正确的内容生产方向,以优质的内容来吸引用户、赢得竞争,要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广大受众要对短视频内容祛魅,要提高内容辨别能力、审美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内容,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到求真、至善的内容监督中来,共同维护良好的短视频内容生产生态。
(12月20日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