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谱系 特刊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新时代北斗精神为什么能生成
曾欢欢 常佳琪

    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31日在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时强调

    新时代北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服务国家大局、培养一流人才、塑造伟大精神的鲜活写照。只有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逻辑出发,深刻理解“新时代北斗精神为什么能生成”,才能更好地回答“新时代北斗精神怎样才能继续弘扬”这一课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新时代北斗精神诠释教育报国理想。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先驱们就已经认识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作为“国之重器”的战略意义,提出和立项建设初代导航系统的“灯塔”规划,但最终因技术等问题而未竟梦想。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必须要着力解决好“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西安调研时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在当时特殊的国内外时局之下,做到这一点尤为关键。显然,掌握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核心技术,只有依靠教育自主培养人才这一根本出路。一大批军事科研院所和高等教育院校,坚守教育报国理想,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从青年学生抓起,从基础理论教育抓起,自觉肩负起卫星通信事业人才培养的崇高使命,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之中,把专业学习的具体目标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克服一切困难,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才俊,为“北斗工程”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新时代北斗精神彰显大国科技自信。昔有“司南”,今有“北斗”,这是中华民族跨越时空的奋斗接力,凝结着几代中国航天人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从1994年迈出“北斗工程”的第一步,到2020年实现全球组网的成功,是30余万名北斗人历经26个春秋书写的团结奋斗史。他们中既有陈芳允、孙家栋等“两弹一星”元勋,也有王淑芳、徐颖等顶尖人才,更有庞大的中青年队伍活跃在中国乃至国际卫星事业舞台上。尽管能力、岗位、学历层次不一,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接受过专业化、科学化的教育。这种以高端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教育逻辑,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助力“北斗工程”圆梦。实践证明,中国教育是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培养出顶尖科学家的。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人才培养方向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一定能形成更多伟大精神。

    新时代北斗精神凝聚人才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越强大,就越能够激活自身潜能,最大限度把能力发挥出来,对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就越显著。新时代北斗精神在塑造中国卫星科技人才的品格、锻造中国卫星科技人才的气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系和支撑北斗人在艰难中生存、困难中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星辰大海,推动中国卫星通信事业不断转型升级,追求更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引领教育发展改革,培养出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斗工程”等国家战略工程所需的科技人才,为谱写中国科技教育事业新的篇章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系湖南大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