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2012年开始培养教育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领域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历经10余年的研究生教育探索,学院以高效能的教学管理、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沁润型的文化育人,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通过向管理要活力、向质量要定力、向文化要动力,构建了具有浓郁校本特色的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值得学习与借鉴。
向管理要活力
高效能的管理,是建设教育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学院完善了全过程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确立了导师评聘分离与责权机制,全面实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和委托第三方盲审评阅制度,形成了动态、全程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学院将外部与内部保障体系相融合,明确质量保障角色与责任体系,建立重点质量保障模式与立体化管理反馈机制,构建资源共管、共评、共享、共进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研究生导师组建设,对导师的责、权、利进行科学划分,探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激发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专业实践与服务基础教育相结合为抓手,提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
有科学、健全、合理的各项机制作为保障,各类优质资源凝聚合力,推动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焕发澎湃活力。
向质量要定力
一所学校强不强,一个专业强不强,更直接、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向质量要定力,坚持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实践育人。遴选辖区优质中小学分批建立10个教育硕士研究生高端实习实践基地,依托中小学“湖北名师”“黄冈名师”和学科骨干建立了7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同时,通过教研与培训结合,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构建了“高校—政府部门—中小学—工作站(U—G—S—W)”四位一体的教育硕士合作培养新体系,探索了“高校+行业”双主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学院以教育教学见习、专业实践活动、专题案例研修、教学竞赛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院以促进专业发展为主线,建立日常学习管理机制,实行工作室会议记录、每周工作报告与学期总结。聘请中小学一线教师,邀请学术型导师,组建导师团队,通过说课、讲课、观摩学习等活动,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展示—竞赛”训练实践平台,提升教育硕士的教学技能。
向文化要动力
学院立足黄冈丰富的区域名人文化资源,倡导“人文扬帆,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文化育人理念,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精神涵养和文化动力。
导师带领研究生联合中学骨干教师开展“名人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行动研究,将“U—S”合作模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提炼“名人化人”精神内涵;创新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名人文化”课程系统;通过基地体验、课程思政等形式,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传承名人文化,赓续精神血脉。组织研究生开展“名人精神伴我行”等实践拓展活动,使名人文化在基础教育岗位得到传承和发扬;打造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平台,创建“名人文化”教育共同体,构建“名人文化”研究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培养一大批“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发展好”的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硕士研究生。
随着学院“以文化之力锻造人才之质”文化育人模式的推进,学院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出版教育专著2部、论文集2部、“名人文化”校本课程教材6部,发表关于“U—S”合作校本教研论文40篇。该实践项目的相关成果,2018年荣获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2022年获湖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一次次改革,辨证施治;一次次创新,硕果喜人。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且多为高质量就业,多名毕业生考取博士继续深造。学生杨洒获评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学生秦威获得第三届“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一等奖。获评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湖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4个以及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导师获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级课程建设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10余名教师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或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将会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发挥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特色优势,助力“武鄂黄黄都市圈”基础教育提质升级,在黄冈基础教育品牌再造和鄂东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谱写新时代壮美篇章。
(钟劲松 童三红 韦耀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