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积极构建“1433”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明确“一个理念”,构建“四个保障机制”,实施“三项就业工作举措”,夯实“三全工作基础”,六个方面工作联动,助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明确“一个”就业工作理念
坚持“学生为本、服务为先、市场为准、质量为纲”的工作理念,以学生就业是学校首要的民生工程为根本任务,以市场为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以学生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开拓就业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实行贴近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以强化就业保障机制为基础,着力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了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构建“四个”保障就业工作机制
“人员保障、场地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四个保障机制到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保障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了3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并先后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促进就业工作朝规范化方向发展。就业工作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按需保障组织各类就业招聘会、联系企业、就业人员培训等就业相关经费的支出。设立就业奖励专项经费,每年对各学院就业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学生培养单位实现全覆盖。
实施“三项”就业工作举措
学校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等市场需求,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联动、就业市场开拓、招聘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需求—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人才培养联动。一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目标定位;二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就业市场开拓。一是积极主动开拓校外市场;二是细分做精校内市场;三是拓展就业实习基地。例如,建筑与规划学院立足乡镇特色,产教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依托辽宁省规划院等40余家江浙、辽沈地区建筑类领域龙头企业,将校企合作与教学实践项目紧密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已推荐城乡规划专业的10余名学生到规划设计企业实习、就业,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研究项目生根发芽。2022年5—8月,2018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何荫庆在浙大规划院实习期间表现优异,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与认可,并于2023年3月通过复试考核,成功签约。
招聘平台建设。一是积极构建有形就业平台;二是精心搭建无形就业平台。学校搭建了云研智慧就业平台,实现了就业的数智化、在线化、信息化。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时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及时反馈学生应聘就业结果信息。
夯实“三全”就业工作基础
全员化的就业服务队伍。学校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实施四级包干体系,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工作格局。
全过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构建全过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分别在第二、三、六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必修课,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20门,开课实现全覆盖。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辅导员于婷落实“1433”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去向,建立学生就业动态档案。她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就业指导档案,并在每周至少与每名同学沟通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动向。她的档案上不仅记录着学生的基本信息与联系方式,还记录着他们的实习、面试单位等详细信息,并保持动态更新。她通过多种途径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及时将就业政策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向毕业生发布。在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时,她是一名推陈出新的“信息员”,她将毕业生情况进行详细统计,按照学生不同的地区、性别、就业意向进行分类,并随身携带,以备随时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不放过任何一个推荐学生就业的机会。经过不断努力,于婷所带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129名,初次就业率达93%,共计8人考取研究生,7人参军。
全方位的就业育人工作。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通过实施“五实”教育(带着真实问题学、对着真实技术练、按着真实岗位训、拿着真实项目做、照着真实情境用),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将职业发展课和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在“1433”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指导下,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毕业生实现了高质量充分就业。
(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