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西口村艺会·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闭幕,持续近一个月的活动让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成了全国乡村中的焦点。 在此之前,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计划的首个示范实践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清华美院”)等10所艺术院校及设计机构、25个艺术家团队、近300名师生齐聚西口村,与当地村民和手艺人一起,在西口村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在地性艺术创作,打造艺术推动乡村振兴的全国样板村。 艺术可以为乡村带来什么?清华美院的师生用他们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西口村文化广场,102条柳编鱼在天空中溯游而西,入夜,则随灯影起舞于星河。 “《连年有鱼》的灵感来源于阿尔山当地的哲罗鲑,红柳柳编也是当地的非遗技艺。我们与当地柳编传承人一起,结合纤维艺术与光电科技,通过102条组合塑造后的哲罗鲑,演绎出了西口村农家连年有余的美好生活图景。”清华美院教授林乐成说。 在西口村后的南山岗,一个红砂岩塑造的7米高巨大婴儿盘腿而坐,一手撑于草地,一手摸着脚踝,背靠森林,面朝远方。 “相比《大地之子》所表现出的婴儿的自然状态——稚嫩、本真和娇弱,《森林之子》则更多了份对生命的敬畏——这是由自然孕育而成、汇集天地灵气的婴孩。它体态丰腴、结实饱满,充满了力量和生机。”清华美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说,“婴儿的神情中透露出对未知世界无穷的好奇心,指向了生命的不息、新开始与新希望的到来。雕塑背依西口村的大片森林,与周边的绿茵草甸融于一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除此之外,在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范寅良教授团队的设计改造下,西口大队老村部旧址变成了一座简洁优美的“看山艺术馆”;带领着村民,清华美院雕塑系2019届硕士毕业生孔繁迪在山坡上创作了五彩斑斓的《层林叠浪》,希望以从山坡上冲下来的海浪寓意村民越发红火的生活;村中各处颜色不同的猫形树脂雕塑,则是清华美院雕塑系2023届硕士毕业生陆亚军取名自古人对猫雅称的《衔蝶》…… “‘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是清华美院始终秉持的办院理念。” 清华美院院长马赛说,“我们通过组织师生将艺术设计的专业力量介入乡村建设,挖掘其独有的自然人文基因助力乡村振兴。学院鼓励师生开展扎根乡野的实践性艺术教学,让学生走进乡村,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大课堂’中关注现实、关照时代。”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美院考察时曾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的举办正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 为了办好此次艺术节,清华美院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所科研员(阿尔山乡村艺术季执行策展人)温博已经参与了该项目整整一年的筹备工作,先后往返西口村10余次,和美院师生、艺术家们一起,用艺术设计的语言多角度诠释西口村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人文内涵与乡村生活,挖掘乡村独有的自然人文基因,通过发挥高校专业资源优势助力乡村建设。 “打造核心艺术景观、美化村容村貌、改造民宿和商业、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艺术给乡村带来了诸多改变,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创新活力。”温博说,本次活动总共完成了20件公共艺术作品、7户村民家庭艺术化改造、1间乡村艺术馆建筑改造,以及相配套的村落环境美化提升、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村落标识标牌设计等系列艺术设计板块内容。 艺术季持续的时间里,西口村来了比往年更多的游客。在西口村开旅店的商大姐说,今年热闹了很多,收入多了大概三分之一。而西口社区副书记杨吉成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活动开幕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村民平均收入比往年提升了将近10%。有了这些艺术作品,多年在外的人回到家乡,都会感叹‘变化咋这么大’。” “看到自己的柳编变成了艺术作品,特别自豪。”西口村柳编传承人董丽梅说,与村民共创的活动给她的创作带来了很大改变,“过去做柳编主要是一些篮子、筐等实用性物品,现在学会了设计、更新了理念,真正将柳编作为工艺品来做,收入也大大提高了。” 西口村原先是国家级贫困村,现在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村子一点儿一点儿发生的变化,阿尔山市明水河镇人大主席杨俊鹏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特别是今年,通过乡村艺术季,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