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立足特色 发挥优势 扎实服务乡村振兴
蒋庆栋 王成娟

    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赋予职业院校新的使命。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准确把握“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的辩证关系,走出去、融进去、深下去充分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加码加力,服务乡村振兴见实见效。

    因事而化走出去,破解瓶颈难题,推动乡村振兴

    人才和技术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实践转化、长期扶持,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和技术需求痛点,大批党员师生积极主动响应“人才下乡、科技下沉、全员参与”号召,走出校门下沉到田间地头和乡村企业车间,开展一系列科技服务,面向农民、农民工、产业工人等非传统生源进行技术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有效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走出去,将技术带到乡村一线。走出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通过田间课堂、定向培养、专项培训等方式,送技下乡、送策入户,培训对象涵盖乡镇工作人员、小微企业家、企业电商负责人、妇女代表、花农等群体;走出去精准对口帮扶,在贵州省施秉县设立电商人才实训孵化基地,提供电商培训及项目开发、互联网创业导师培养和大学生电商人才培养,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与村级服务站对接,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为村民进行手把手培训,帮助村民开办网店,打造“陌上黔香米”“金丝皇菊”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走出去,将服务送到乡村一线。组建博士专业服务队,开发银瓜爬蔓吊植技术,开展银瓜种植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制定潍坊市地方标准《青州银瓜栽培技术规程》,实现产量倍增;依托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等专业构建的“农业+电商”专业集群,组建青年电商服务队为农企、农户服务,为农产品提供直播销售平台,拓宽了青州柿饼、安丘大姜、临朐樱桃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年销售额达2亿元。

    走出去,将教育办到乡村一线。牵头成立“潍坊乡村电商学院”,建成集“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电商运营+人才输出”于一体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在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等条件上给予倾斜支持,为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目前已在临朐、安丘、滨海等地设立4个分院。校政合作共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教育示范基地暨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学院,组建教师培训团队,免费对乡村建设工匠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培养技能过硬、素质较高的“乡村建造师”“工程指导师”。

    因时而进融进去,激活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切入点,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的类型教育,在产业振兴中具有独特价值。近年来,潍坊市产业迭代升级步伐加快,学院因时而进、顺势而为,坚持产业所需、学校所能,将专业布局、科研服务、校企合作融入其中,在赋能产业振兴的强度和精度上下足功夫。

    专业布局融进去,助推产业发展向新而行。潍坊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地,探索形成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引领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学院积极服务“三个模式”提档升级,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宏观布局涉农专业集群,构建“两融双线四维”协同的专业集群建设新模式,即新工科与新农科融合建设,服务农业企业、扶持小农户双线并行,“学校+政府部门+农企+农户”四个主体协同参与专业集群建设,利用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新工科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创新建设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交叉专业,着力打造的农业+花卉蔬菜、农业+食品药品、农业+智慧制造、农业+电商等涉农专业集群,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孤岛现象”,推动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

    科研服务融进去,助推产业发展向优而进。2023年,潍坊加快布局19条新产业赛道,学院瞄准其中的优质种业、预制菜等产业发展实际,以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不断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人才支撑、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等,为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再添引擎。其中,立项11个博士科研工作团队,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参与完成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南种北繁)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山楂干红酒酿造技术获山东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实现成果转化,建成省内首条山楂干红生产线,带动就业2000余人,增加农民年收入2000余万元;建成国家食品药品分析检测中心,进行环境、食品、农产品等检测项目5万余项。

    校企合作融进去,助推产业发展向强而争。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目前潍坊正全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学院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新需求,深化校企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探索搭建学院主导,企业、政府部门等主体参与的校企创新联合体,与雷沃重工等共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等18个产业学院,聚力打造产业学院建设的样板。学院以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完善多元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与潍柴集团举办“匠造专班”,为潍坊地区乃至山东制造业发展培养关键技术人才3000余人;改造升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

    因势而新深下去,厚植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外部驱动,更要嵌入内生发展动力。学院高点站位、精心谋划,对标脱贫攻坚时期的“扶贫”向乡村振兴阶段的“振兴”的场景转换,科学及时调整思路,找准新阶段服务乡村振兴的“根”“魂”“基”,将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相结合,让乡村主体、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内生要素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挖掘、实现激活,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稳定强大的力量。

    党建共建深下去,筑牢乡村振兴之“根”。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红色根基”和“红色引擎”,学院积极推动校内党支部与乡镇基层党组织进行结对共建,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构建“校地联建、支部结对、人才支撑”的组织体系,形成组织搭台、人才唱戏、助力发展的生动图景。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带队,深入乡村宣讲党的理论知识和强农惠农政策,并结合实际进行研讨交流,拓视野、阔路子、找方法;结对党支部组织电商服务队赴当地搭建300余平方米的电商直播间,开展电商直播等培训十余次,打通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群策群力,学院党委积极协调推动,组织开展双报到、结对帮扶、联学联建等,助推形成“支部带头、村委实施、校地协同”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得到提升。

    文化共筑深下去,培植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学院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及组织振兴凝神聚气。一方面,聚焦非遗传承保护,深入挖掘乡村红色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与民风建设、基层治理、乡村教育等结合,培育乡村文明风尚、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学院建成2000余平方米的“非遗空间”和“鲁班工坊”,引进潍坊风筝、青州花毽等国家非遗项目30余个,引培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50余名,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与文艺志愿服务数百场。另一方面,聚焦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互动,高效服务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群众在享受红利中迸发更多能动性和创造性。2021年成立山东省首所非遗产业学院,获批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发柿子酒、山楂酒、皮雕摆件、陶艺作品等文创产品千余项。

    人才共育深下去,夯实乡村振兴之“基”。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石。在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过程中,学院围绕区域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创新“校—企—社”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基地实训+企业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涉农部门、学院、乡镇”四级联动的管理机制,着力打造集“产、教、研、学、培”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校地结合、产教融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校地企合作育人成果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以来面向产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7000余名,开展涉农培训超5万人次,“乡村振兴服务专业群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蒋庆栋 王成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1/06/11/ZGJYB20231106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