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诗发表,领到发表通知单和稿费的孩子们欢呼雀跃。 |
|
在草坪上潜海龙和孩子们在一起做“自然笔记”。 |
|
潜海龙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捡拾秋天的落叶。 资料图片 |
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是相互唤醒、相互促进,是我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密码,也是我在专业上不断成长的阳光大道。
“希望”点燃篝火
“潜老师也曾是一名‘后进生’。”和“后进生”谈话时,我会很自豪地向他们透露这个秘密,聊着聊着,我就进了他们的“朋友圈”。
我不是科班出身。1992年高考落榜,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像有些同学那样进复读班,卧薪尝胆,争取来年再挤“独木桥”;二是出门打工,从此靠自己的血汗养活自己,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后者。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带的盘缠就是学校退回的学杂费。那段时间,我睡过大街,捡过破烂,拔过草,挑过砖,抬过水泥板,掏过臭水沟……跟《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在“黄原”的“揽工”生活差不多。
后来,我辗转到浙江省杭州萧山一家荧光灯具厂打工。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招聘代课教师,就写信自荐。这期间,我参加自学考试,取得了大学文凭。2003年,我通过杭州萧山教育局的招聘考试,成为一名编制内教师。
这就是我的“后进”之路。回想起来,中学阶段的生活对我影响最大的似乎不是一堂堂课,而是母校缙云盘溪中学的“野草文学社”。社员自发采风,自办刊物《野草》和《野草花》,向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投稿,和各地中学的文学社通联。参加文学社后,我在《丽水青年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习作,还被录用为首批通讯员之一。在浙江金华打工挖臭水沟的时候,我正好听到金华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我写的通讯稿,那一刻我感觉臭水沟都变得亲切起来。当老师后,我把这段人生经历转化为我的语文课程。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看过无数遍,电影里的马修老师是我心中的楷模。转变“后进”的学生需要一个切入点,马修为孩子们找到了“音乐”这个切入点。而我在班级里创建了“跑步团”“小品社”“诗歌部落”“挑战吉尼斯”“校园NBA”等社团,把孩子们会聚到有意义的事物周围,帮助孩子们找到高尚伟大的事物,唤醒沉睡或迷惘的心灵,用兴趣爱好培育深藏在孩子内心的善良种子,为他们燃起了一堆堆希望的篝火,从而解决“精神需求的饥渴”,拥有向阳生长的动力。
“田园”滋养课堂
我觉得,最美的教育,就是把春天还给孩子。给孩子们创设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了可信赖的美丽环境,良好的种子自然就会散落到孩子的心里,然后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的校园连通着田园,让教育走向生态,让自然回归教育,就是给孩子们一个诗意的环境,让孩子们与自然亲近,孩子们的心随之温润起来。
春天里,我和学生一起凝视一棵棵树、一朵朵花,用小诗抒写这份美好:
垂丝海棠总是弯下腰/与孕育自己的土地深情凝望/述说着动人的情话/害羞地低下了脑袋(谢雨芯)
树枝上有个小卖铺,出售春天独特的美/红的,白的,粉的……/温柔美丽(陈意来)
…………
秋天里,我和学生一起捡拾落叶,我们把落叶拼成画作,我们将小诗写在落叶上,秋天留在我们的画里和诗里:
两片叶子/在风中摇曳/仿佛一双肉肉的小手/在为秋收鼓掌(朱翎嘉)
秋叶不扫/大地皆是金黄/走在路上我们都是皇帝/前方就是皇宫(黄哲楠)
…………
2020年,我有幸前往阿克苏援疆支教。我的“援疆第一课”也从“美丽的田园”开始,延伸到大山、大河、大漠。吐鲁番的葡萄,大漠的胡杨、红柳和梭梭,天山的雪莲……都成了孩子们写作的源泉:“烈日下/你伸出千万只热情的手/大漠里/你埋下一腔深深的爱”,这是倪青青同学眼里的大漠红柳;“一朵朵棉花探出头/像天上闪烁的星星/你们是田地里的繁星”,这是努尔孜巴·库尔班同学面对大漠棉花的感叹;“你站立在戈壁滩的边界/被风沙眯了眼/泪水凝聚成串串红色珍珠/是对大地的一片真心”,这是杨蕊菡同学对大漠沙枣的赞美……
很多孩子虽然从小生长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但是他们平时囿于学业,很少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大自然是最美好的课堂,一草一木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当我把库尔勒的“公梨”和“母梨”带进课堂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因为好多孩子还不知道库尔勒香梨竟然有“公母”之分。于是他们脑洞大开,思维碰撞,不知不觉地喜欢上思考和写作。
当孩子用诗的眼光看待周遭事物时,他就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创造美的心灵,就会更加热爱脚下这片土地。
“阅读”涵养生命
我最早的阅读是从烟标和小人书开始的。小时候,我和伙伴们玩烟标游戏,从烟标上读到了“西湖”“黄山”“黄果树瀑布”“南京长江大桥”……于是,有了梦想和远方。
后来高考落榜出门打工,是路遥《平凡的世界》给了我理想和信念,这种信念和理想一直支撑着我。成为教师之后,吴非老师带着一本《不跪着教书》的教育随笔点燃了我的思想火把,从此“用思想点燃课堂”成了我教育教学的自觉追求。再后来,读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一路读下来,即使在寒冷的冬夜,我也能感受到来自教育教学的温情……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我付诸实践,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阅读的美好,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打下一抹亮丽的底色,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由此,我一直将阅读看作生命的课程。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的语文课至少腾出5分钟时间,给学生推荐好书或交流读书心得,或由学生互相推荐并交流心得;每周至少用一节课时间组织课堂阅读课外书籍或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喜欢探险的学生,我给他们推荐有关余纯顺、彭加木等探险家的书籍;喜欢科学探究的学生,我向他们推荐“科学松鼠会”的系列书籍;关注时事评论的学生,我向他们推荐鄢烈山、徐迅雷等当代杂文大家的书籍……每到报刊征订的时间,我都会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报刊,让他们自由订阅,每一份报刊都是一个精神的支架,每一个支架又会延伸出许许多多个精神的支架。
此外,我们的读书兴趣小组也是一个个特色成长工具:我们以作家的名字命名,如苇岸小组、路遥小组、林达小组、史铁生小组、余华小组等,专门深入阅读某一个作家的作品,交流探讨阅读心得;我们以作品的名字命名,如瓦尔登湖小组、围城小组、边城小组、红高粱小组、商州小组等,以读书沙龙的形式组织交流读书心得;我们以读书的主题来命名,如幸福小组、孤独小组、苦难小组、信仰小组等,围绕主题读书,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光合作用的过程,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精神的故乡。
通过耕耘心灵田地、播撒读书种子、搭建攀爬的架子,一个充满生机的阅读生态系统基本上已经构建起来,我们施施肥,浇浇水,捉捉虫,到夏天到秋天就会硕果累累。
(作者系杭州市钱塘区义蓬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