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可以生发出从教的热爱,但经验相对少、能力相对弱,面对一些常态问题往往处理不得法,这让青年教师常常在预期的美好与现实的困窘中产生挫败感。那么,青年教师如何更好地成长呢?我的建议是,练好“五功”。
读书功。《孟子》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初出茅庐,我们很难真正走进大家的圈子,与贤者同行的最佳路径是阅读,不受时空限制,也无须心怀忐忑,只要一卷在手,万千世界即可扑面而来。笔者刚毕业时执教语文,那时有“南钱北魏”的说法,“南钱”指钱梦龙,“北魏”指魏书生,我将他们的书买来,细细研读,对标尝试,渐得其法。如同绘画一般,在效仿中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法子。这种读于青年教师十分有益,因为快捷有效。拿来主义不可小觑,从快速成长的角度看,可以进行两种阅读:其一是专业阅读,即根据学科选择对应的书籍,找到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专家或学者,最好是从事该学科教学的优秀教师所写的书籍,循着他们的介绍一路读去,不少实践中不好解决的事情通常会茅塞顿开;其二是主题阅读,即围绕一个主题找来至少七八本与该主题有关的书籍,逐一翻阅,比照分析,以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架构或主张。当然,还要读一些闲书,符合自己兴味的书,当我们醉于其间时,人间必有百种滋味,哪里还会被碎片化的信息切割得体无完肤?教育学、心理学等要反复品读,揣摩其中意味,这二者真是从教的两大柱石。
写文功。许多人对写作是望而生畏的,因为很多人一旦入职就很少动笔,即使动笔也是写些公文,时间久了,人的文学情味也就淡了。这里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具备文学情味,实在是我们需要通过自我的记录来获得一种持续的支持与鼓舞,因为我们心底的声音更有穿透力。写的作用,一在于累积生活,对职业来说,是累积工作经验;二在于磨炼文字功夫,落在笔下的,和口头的表述还是有差异的,前者更严谨,更周密;三在于自我调适,我们不可能诸事顺意,当我们遭遇意愿之外的事件时,写就成了自我疗愈的过程。累积生活、磨炼文字、自我调适,这些仅是写的部分价值,徜徉其间,就会知道它的妙处,因为它会打开一扇门,引领我们看到更美的远方。
写字功。在这个方面,我是吃了亏的,年轻时未能下定决心改正潦草的写字习惯,后来每当板书,总是满心不安、七上八下。当下的青年教师对此也大多有畏难情绪,因为字练得不扎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多媒体已普遍使用,但基础的板书是不能被替代的。看看我们身边优秀的教育人,大多习得一手好字,写得行云流水,写得章法得体,令人赞叹。一笔一画间的功力对学生的熏染是深远且持久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以往练得一手好字,工作后可以精进,向更高目标冲刺;如果基础本就不好必须放下架子,像小学生一样,从描摹开始,先在一种字体上用心,逐渐入境,以坚韧弥补以往欠下的“书写债”。建议抄写经典之书,一边抄书一边正心,一举两得,岂不妙哉?书写不理想的青年教师,最好可以结伴同行,找到自己的师傅,虚心请教,避免闷着头走弯路,有时大家的一句话即可点醒梦中人。
演说功。教师这个行当是靠嘴吃饭的,这么说通俗一些。我们看看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的大咖们,擎起民主科学教育大旗的魏书生、将课程建设做到极致的窦桂梅、把毕生精力放到山区女孩身上的张桂梅校长,他们一旦开口,哪个不是情真意切?这种功力,非一朝一夕得来,实在是经几十年的磨砺而成。如果我们回听他们中年时的讲话或教学音频,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语调、语态等变化并不大,因为他们那时已根据自身特点,逐渐掌握并形成了可以打动自己、打动他人的表述功夫。培养演说功,朗读是很好的训练方式,不单要读自己喜欢的文字,也要读语言平实的文字,因为字里行间,只要自己投入,皆可字字倾情、句句流情。为了自我矫治,可以将朗读、演讲、课堂实录等回放,慢慢听,发现其中的优缺点,慢慢调整,逐渐达至自己满意的状态。
实践功。何谓实践功?即在教育教学上“下水”的功夫。人的成长是有成本的,这是必须面对的。我们看到优秀教师游刃有余、从容不迫、优雅得体,实在是长久打磨而成的。以我的经验看,一定要请身边的优秀老师做指导,万不能夜郎自大,自诩“还差不离”。听优秀老师的课,向优秀老师讲述自己的教学构想,请他们给出合理化建议,经课堂检验再去研讨省思,而后调整不足之处,这是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有效的进取路径。备、讲、批、辅、考,这些是基础的实践功,我们要严肃对待,每一环节都有大学问。杜绝简单地照搬、照抄,否则思维就懈怠了,就懒惰了。我们要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断更新,不断梳理,不断提炼,力争三到五年即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或教学风格。在此期间,要抓住一切机会多上公开课、多参与教学比赛、多参与校内外交流,于实践中迅速成长。
读书功、写文功、写字功、演说功、实践功,五者虽然有些老调重弹的意思,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确实是必练之功,因为这是我们从教的基石。
(作者系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