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2日 星期四
培根铸魂 三径并行
——成都医学院创新培养“三有”临床医学人才
来建 潘克俭

    诞生于1947年的成都医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办学发展方向,经过57年的军队育人历程,学校从一所随军转战的“马背学校”发展成为西南战区国防医药卫生人才的“摇篮”。2004年,学校整体移交地方,由“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更名为“成都医学院”。从面向国防到服务社会,成都医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地方医药卫生行业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形成了“根于军魂,本于医道,突出应用,追求精淳”的育人特色,发展为西部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科学研究体系中一支蓬勃的新力量。

    军转地后,成都医学院始终坚持把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面对“健康中国”战略和西部卫生健康行业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学校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明确提出“培养能够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能够服务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有医德军魂、有岗位胜任力、有健康服务力’高素质‘三有’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2012年以来,学校依托“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成医大健康—大数据教学实践基地共建项目”等国家教育部门教改课题,以及“医教协同背景下卓越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信息化2.0背景下的多学科多层次医学教学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等省级(重点)教改课题,持续探索实践与改革创新,逐渐形成“培根铸魂、三径并行”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根”就是夯实临床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健康服务力”等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能力;“铸魂”就是铸牢临床医学生的“医德军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使临床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径并行”就是以“医教政行协同、学科交叉融合、医学+信息驱动”三条路径,实现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持续开拓进取,综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1年,成都医学院被认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2016年,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8年,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20年,临床医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22年,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2023年,临床医学学科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

    培根铸魂

    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成都医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红医传统和专业特色,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格局,搭建“一基地、四中心”“大思政”育人平台,构建“思想·人文·心理”课程体系,厚植“医德军魂”,将“铸魂”工程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开展了“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使“铸魂”工程成为全校教职工自觉行动;建立了国家教育部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红医文化研究中心、医学文化研究中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和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大思政”育人平台初具规模;融入了“政治坚定、无私奉献、技术优良、救死扶伤”的红医文化内涵,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学校积极构建不同学科间横向融合、基础与临床纵向整合的医学课程体系。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性、整体化的医学知识,提升学生认知、分析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以“TCPPC-5阶段”的临床思维训练方法链,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医学知识分析疾病、掌握疾病治疗的临床思维;以强化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进阶式项目链,着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同时借助“互联网+”大健康课程群,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健康服务实践体系,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与思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健康服务力。

    三径并行

    切实构建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成都医学院以“医教政行协同、学科交叉融合、医学+信息驱动”三径并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教政行协同:学校主动适应地方发展需求,构建学校、附属医院、地方政府部门、医疗卫生行业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推进校院一体化和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化、同质化”建设,实现附属医院师资、教学、科研平台等的共建共享。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四要素”,构建教学机构、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标准、课程考核、质量保障、教学评价的“八统一”管理制度,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同质化。发挥国家级别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步推进各附属医院分中心教学,形成“一体多翼”同质化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明确临床师资准入标准,建立起“学—教—练—考—管”临床师资岗前培训体系,实现师资同质化。

    学科交叉融合:学校立足生命健康全周期,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起医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健康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育人,形成红色底蕴与医学情怀相结合的育人体系、“横纵双向”的整合医学教学体系、学科交叉+数字健康应用平台支撑的健康服务力培养体系,系统化培养医学生临床知识、技能与思维以及健康服务和数字医学能力。

    医学+信息驱动:学校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生态;成立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以及数字健康产业研究院,对临床医学等传统专业进行优化,形成以基础医学、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智能医学为支撑的临床医学多学科专业集群,以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医学生数字能力。

    数字赋能

    务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成都医学院顺应新时代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信息化赋能教学改革,推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机制创新。

    以多层次智慧教学云资源平台,实现跨专业学科知识共享,教、学、练、管一体化。学校已建成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共建共享在线课程912门,并培育各类省级以上精品课程97门。构建数字化健康服务实训体系,建成了“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智慧医养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基于物联网的医养结合信息服务预警平台”等数字健康应用服务平台。获批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打造数字化临床虚拟和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模块,开展综合类、技能训练类实验180项和虚拟操作实验300项,并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建立了四川省省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运行机构“成医远程”,打通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渠道,打造继续教育课程214门,为乡村医生以及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定制开发课程100余门。

    以信息技术筑基“混合教学”,提升课程“含金量”。学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任务和问题双驱动,云资源自学、测试+在线综合案例分析、线下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2023年,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访问量90万次,学生访问量5.9亿次;上传资源总量19769项,创建题目数166571个、作业数2793个、试卷数676套。共培育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60门,其中国家级别、省级20门。 

    健康养老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依托四川省健康养老领域的区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覆盖社区居民近百万人,突出社区真实场景和高仿真实验室现场情境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健康服务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

    以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展实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为载体,实现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构建了“以突出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虚实结合、师生互动、开放学习、动态评估”的混合式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开发“外科手术学基础”等校企合作课程3门、“烧伤治疗技术”等远程继续教育课程18门以及“临床情景模拟课程”等案例20个。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成都医学院高素质临床医学教学取得系列成果,共获批国家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44门;主编规划教材26部,“大思政”育人代表性著作3部;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0项、省赛金奖10项;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作品连续10年入选教育部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以专业服务回报社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连续承办8届“天府成医杯”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竞赛,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连续5年开展帮扶四川“三州”民族地区基层医务人员执业医师考前培训,大幅提升参训学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四川省教育部门简报5次刊发学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相关教育教学成果。

    学校“三有”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具有“医德军魂”的典型不断涌现。优秀毕业生谭晓琴长期服务藏区基层,先后荣获“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白求恩奖章;优秀毕业生王甜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专业能力,争分夺秒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学校的医学毕业生奋战在祖国医疗战线各个岗位,时刻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教育强国”“健康中国”重大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 来建 成都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潘克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