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三
回应时代呼唤的“大众教育学”
李伟言
《时代与逻辑——檀传宝教育随笔》
檀传宝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不管如何被定义,实践性都是教育学不容抹杀的学科特点。教育学始终要关怀教育现实、引领教育变革。这就需要教育学者关注时代变迁对教育的影响,回应时代的教育困境,激发公众教育思考,在成果表达方面也适当走出学院藩篱,靠近更广大的读者,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学者的审慎思辨、作家的生动表达,来构建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学”。

    在我看来,檀传宝教授的新著《时代与逻辑——檀传宝教育随笔》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作者在自序中直言,“专业写作对于学术进步无比重要,但对于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大众分享却效率极低”,此语可谓切中肯綮。作者选择以教育随笔的方式传播教育思想,既有个人兴趣的因素,也是出于此种认识下的自觉实践。

    该书是作者一系列教育随笔的选集,涵盖了教育时代背景、教育价值取向、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德智体美劳诸育、教师素养等诸多教育学经典命题,既有对老问题的新探索,也有对热点问题的冷思考;既有关于教育改革等宏观领域的明晰思路,也有对教师阅读、日常修炼等中观、微观领域的可行建议,更不乏对教育问题富有批判性的反思和对教育常识的用心阐发。诸多主张和观点不仅具有学术的原创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感悟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提出时代发展与教育逻辑的转型。作者以历史纵深视角提出了教育逻辑从“饥饿逻辑”向“小康逻辑”的转型。在没有解决温饱的生活状态下,民众让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普遍甚或唯一的理由就是“只有好好读书才有饭吃或有好饭吃”。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国人让孩子接受教育的理由将转变为追求儿童当下和未来生活品质的提高。这一主张于纷繁的教育问题中抓住要害,其实就是把青少年整体人格的成长置于教育目标的核心,提高当下生活的品质,也以此提升他们在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是探讨美育之“用”的理解。该书将美育的内涵扩充至全部教育中,提出了“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这一命题,认为“美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境界”。所谓“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仅充分展现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美,而且要让学生体验到教育的过程美、教师的人格美,让整个教育达到美的境界,以美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学习主体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乐学、好学,这是走出教育异化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该书也立足于物质丰裕和大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直面部分国人精神生活空虚、低级趣味流行的现状,主张通过让儿童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位,以“赤子之心”去“忘我”地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对抗实利主义和审丑浊流。这一倡导既是对精神沼泽中个体的审美救赎,又是教育超越性的展现,因为教育不是被动适应社会的,学校需以对真善美的持守和追求,成为价值输出的重镇,既培养人,也改造社会。

    三是反思当下师生关系的问题。作者从师尊与教仆、私亲与公事、情境与规则三个方面对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不同类型进行了缕析,提出如下观点:中国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崇高的地位具有合理性,“师道尊严”理念与风气宜重建,教师也应为此作出相应努力;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私人性”的特点有形成人身依附、门户之见的弊端,但也具有增加师生亲切感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面,应放弃简单评判立场,追求一种结合中西各自优势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讲情境和讲规则各自均有理据,应超越执其一端的两极思维方式,在综合判断基础上实现教育伦理的坚守。师生关系是教育学的经典论题,时代变迁中,师生关系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教师权威的下降成为很多教师共有的体验,甚至学生打教师的闹剧也不时上演。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师生关系的中华文化坚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上三个论题虽然所针对的问题内容不同,但根本关照在于关注学生当下生命体验和人生幸福,培植个体健全人格,也通过人的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比如,中国教育“智育第一”的说法中对“智育”的理解是窄化的,实际上我们仍旧缺乏健全的智育;劳动教育不应过于强调“出力流汗”,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旧劳动教育”的简单回归;若没有科技,就没有教育的未来,若只有科技,教育就没有未来……限于篇幅关系,笔者只能简述该书的基本价值关切,所解读的内容也是有限选取,其他诸多观点,就留待读者细细品读吧。

    作者檀传宝热爱文学,有丰富的文学创作经历。该书的观点论说既不是四平八稳的套路化,也没有刻意标新立异和剑走偏锋,而是努力厘清复杂问题中的细密纠缠,在迂回思考中呈现悉心思辨的张力,这种人文底蕴的呈现正是得益于他的文学爱好与实践。此外,本书准确、质朴、灵动而富有美感的语言表达,也会使读者的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这正是檀传宝 “大众教育学”这一教育写作实践的意义所在。

    阅读这本书,就像被邀请进入到一场隐身的思想对话,既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有漫溢开来的沉思,当然也有忍不住的疑问与辩难。“大众教育学”的启蒙之效也正在这里。所谓教育启蒙,不是居高临下地去教育别人,而是以深厚的历史感与现实感,以平实易懂的言说,带领读者动用自己的心智,一起走进时代的教育问题。在注重学术范式的同时,也让教育学从高高的大学讲坛下沉至民间,抚慰平民的教育忧烦,唤醒大众的教育智慧。笔者相信,对于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来说,《时代与逻辑——檀传宝教育随笔》一书都开卷有益。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