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三
对教材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评《教材设计原理:从内容到形式》
裴娣娜

    课程、教学、教材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个最基本要素,其中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关系国计民生。王海燕教授长期从事教材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十年磨一剑,为读者奉上了《教材设计原理:从内容到形式》这部有思想、有创新、有价值的学术专著。本书主旨在于探讨教材设计的一般性原理,其独特定位和突出特点主要有四方面:

    1.有关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由9章组成,共40余万字。作者立足于我国学校课程、教学、教材的实际,提出了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教材结构分析框架,探索了教材理论的建构和创新。作者的思考涵盖了教材设计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教材基本结构,其中集中讨论了教材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活动系统、评价系统、表达系统、物质媒介系统、审美系统以及出版发行信息系统的设计,对教材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详尽而有创见的论述,提出了诸多有创意的见解。

    如何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教材体系的建设如何与时俱进,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相匹配?教材建设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并体现良好的指导力和解释力?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这几个教育核心问题时,如何确保教材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如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具有高水平、权威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体系?本书提出的教材结构分析框架及其设计原理正是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本书的问世,将为我国教材理论体系的建构,为深化我国教材建设研究,为学校更好地选择、利用、开发教材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高质量的教材管理体系提供咨询。

    2.教材设计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观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均应坚守现代教育观。面对新的挑战,在教材建设领域,如何从观念、行为层面树立和贯彻“以人的发展为本,体现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一是系统的观点。作者指出,要将教材设计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社会大系统出发,把握教材设计、教材建设的结构和过程,寻求系统内各因素、活动各阶段的最佳联系。二是结构的观点。要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中分析和实现课程结构、学科知识结构、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要素结构、教学进程结构之间的对应,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功能。作者强调教材和课程之间、教材结构与教学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将有助于课程、教学、教材三者之间形成结构上的衔接。三是发展性和选择性。作者强调教材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引导高质量的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实现高效的发展。她还提出,教材的设计要体现弹性、可选择性。四是关注社会性、人文性和文化性。作者指出,要从“人的社会化”角度关注教材的潜在教育价值,要具备自觉的文化意识,兼顾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认同。

    3.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服务

    教材是学校教育极为重要的依托,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服务是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教材的生命线。基于教学是由学生、课程和教材、教师组成的独特的“三体结构”的认识,作者指出,好的教材应将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作为设计的重要理念。作者还指出,教材要服务于教学,尽可能贴近和呈现真实的教学过程发生的样子。这些教材设计的思想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服务。

    4.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研究方法

    作者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明确了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路径。从历史维度,作者全面分析了导致国内教材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的各种原因。从现实维度,作者揭示了教材建设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指出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材理论研究显得重要且迫切,乡土教材、少数民族教材、综合教材、实验教材等特殊类型教材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化,要通过这些深入的研究、反思,积累本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从未来维度,作者提出了如何从人的发展的新内涵和人才培育的新条件出发,研究和建设教材这一富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课题。

    本书展示了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美学、传播学、装帧设计等领域对教材进行立体透视,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思维角度。中国的教育问题,只能靠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解决。只有认真总结我国教材建设的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和超越,才能实现教材理论和实践的真正创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