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新路径探索
厉文姣 毕于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能止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与课程融合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研究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推进虚实融合

    实现因材施教

    在思政课教学中,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创建VR虚拟思政党建中心,打造5G全息浸入式学习系统,实现思政课全情境体验学习。学院将数字化技术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通过全息和人机互动方式,通过5G全息影像、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虚拟教学,打造立体互动的学习环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育人方式的全过程变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智慧教学的无限魅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同时,学院充分利用大量数据,分析确定思政课程中哪些章节和内容广受学生欢迎,合理分配资源,改进和优化教育过程,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和偏好进行学习行为分析,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思政课的因材施教提供新的可能。

    推进研训融合

    培养数字素养

    培养数字化教育思维,不做简单的“加法”,在舆论环境及氛围的营造上下功夫,切实解决数字化和思政学科融合不深的现实问题。山东省儒医文化与医学人文教育文科实验室在课题“大思政背景下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的指导下,强化思政育人,注重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学院以数字技术融入“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课堂互动”等为研究点,结合师生调研数据,让教师全面进行研讨,形成教师集体思考结晶,丰富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学院以科研牵引实现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线上线下、区域协同培训,定期组织在线课程、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主动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推进资源融合

    加快联通共享

    学院一方面搭建了思政课程云平台,将各种思政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和平台进行连接与共享,让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制定了统一的思政学科数字教育资源和平台标准,建立教育资源和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学生和教师在不同平台上获取到其他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将不同的教育平台进行整合,实现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在一个平台上同时享受多个平台的服务和资源;整合不同教育资源,形成统一的资源库,使教师能更方便地搜索和获取各种教育信息。

    在教学科研方面,学院聚焦基金课题“高校去行政化背景下大学校长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从内部治理和教育家科学管理的视角,宏观打造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与平台的联通和共享,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动。

    推进评价融合

    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突出思政课实效,学院通过网络数据反馈,帮助教师分析和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总体特征和群体差异,将数字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将教师、学生的数字化素养纳入到综合评价中,借助数字技术管理、测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等考核方式,进行及时调整,提升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视域下,学院探索建立了学习监督、学习反馈和成绩预警机制,通过在线测试、学习行为分析、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满意度、课程资源的使用及课程成果的展示等情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数字化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学院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完善了思政教学的内容、方法及过程,逐步形成“问题导向—专题研究—课程实践”数字化教学模式。在下一步教学中,学院将继续巩固数字化教育思维,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思政”提升育人成效,不断拓展思政课建设的新格局。

    (厉文姣 毕于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10/24/12/ZGJYB2023102412_b.jpg 12 中国教育报 13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