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的今天,我们聚在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在生机勃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立‘期货产教融合联盟’。”日前,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吴惠说,“中国期货高等教育将在它的首发之地,实现‘全主体融入、全要素融合、全链条融通’,为新时代中国期货人才自主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物资学院,在业界享有“期货黄埔军校”的美誉。30年前,学校创办了国内首个期货本科班。30年间,学校的期货专业教育紧跟期货市场需求,在不断挑战中坚持追求卓越,助力国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零的突破到进入“而立之年”,历经30年风雨的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动期货专业教育再创辉煌。
30年间创下业内多个第一
30年前,中国第一个期货本科专业在北京物资学院开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期货教育在北京物资学院走过的30年,正是北京物资学院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一个缩影。勇于创新的精神、善于协同的能力和产教研融通的开放理念让我们走通了这条‘物院路径’。”吴惠说。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期货专业除了使用国际期货市场教材、课堂采用双语教学外,还需要“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为此,北京物资学院于1994年创造条件建起了全国首个期货交易实验室“物通期货交易所”。实验室从国外引进了路透报价系统,同时加载了由本专业学生设计的结算系统。
时隔30年,北京物资学院1991级首届期货市场方向研究生曹胜依然记得第一次走进“物通期货交易所”时的情景。“电脑都很先进,用的都是惠普原装机。屏幕上的那些图表、走势图我都没见过。”
闻令即行的果敢让北京物资学院收获了先发优势。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创下了业内多个“第一”:首家期货本科专业,培养了第一批期货专业人才,创建了第一个期货模拟实验室,举办了第一个衍生品领域全国性专业学术论坛——期货论坛……
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院长彭俊衡说:“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只要有期货交易所的地方就有物资学院的学生。”
要素协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期货行业是典型的人才驱动型行业,期货市场的高速发展导致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愈加显著。学校期货学院副院长、首届期货专业毕业生单磊说,制约期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是专业、课程、实践、师资和教材,30年来,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产教协同,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期货专业独辟蹊径。学校选派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专业深造,到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进行挂职实践。同时,学校还聘请国内外期货专家、学者以及在华尔街有过实战经验的专业外教为讲座教师和专职教师。
为追踪行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高层次的期货论坛,搭建了证券期货专业与业界专家、校友之间的交流平台。
如今已经担任国内一家期货公司总经理的曹胜表示,期货界人士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多呈现行业视角,反映行业需求,通过引导期货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案例集编写,还可以让期货业的真实项目、岗位任务、实操流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变为教学案例。
培养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教学成果的丰收:2013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和2018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编写出版“期货专业系列教材”,填补了国内期货领域无系列专业教材的空白;学生多次在“港湾杯”等全国金融交易与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全融通打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2020年10月18日,在北京物资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庆典上,永安期货、中粮期货、浙商期货、首创期货等九家期货公司和机构与物资学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同时,北京物资学院成立了期货学院。
“期货学院对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致力于成为中国对冲基金经理、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大师和优秀家庭理财师的摇篮。”彭俊衡说。
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为标准,期货学院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实行创新的运行机制。学院已建成1600平方米的现代期货和衍生品实验室以及3000平方米的实训室,并签约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
期货学院为期货专业学生开设12门双师型课程和8门纯实战实训课程。双师型课程由校内教师讲授理论部分,产业教师讲授实践案例部分;纯实战实训课程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定岗实习模式,由一名产业教师指导2—3名学生,通过定岗实习完成课程学习,实现了学生入学即入职、上课即上岗。
吴惠表示,未来北京物资学院将紧扣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着力推进期货专业链、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通过打造“全主体融入、全要素融合、全链条融通”的高质量期货高等教育,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时代期货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