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星期五
让师生过上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深圳市光明区东周小学“向远教育”课改纪实
何维泉
学校开展新生入学“东周十礼”教育活动。学校供图
学校开展校外科技实践活动。学校供图

    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说,自己写《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这种理想的教育样态何以实现?培植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感”非常重要。意义感的核心在于让一个人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有目标、生命有价值、生活有意义。没有意义感的学习和生活是枯燥乏味的,难以持之以恒。为了让师生过上有意义的学校生活,深圳市光明区东周小学以“向远教育”为育人理念,着眼于培养自立、求真、创新的新时代好儿童,进行了一系列基于当下、指向未来、“五育融通”、彰显个性、师生共进的教育教学改革。 

    “向远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心有所向,行方致远”。“心有所向”是希望每名师生怀揣梦想,有理想信念和长远的目标,并为此全情投入。“行方致远”是指提供的教育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长远发展奠基。

    学校将办学的价值观确定为三个关键词:尊重、激励、成长。尊重就是要“心中有人”,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包容每名学生的不同特质,鼓励他们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激励就是要激活理想,让师生心中有梦想、有规划,有诗和远方,拥有干事的动力;激发动能,就是要让师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律为自驱。成长就是要敢于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到达更远的远方。

    为了实现“让师生过上有意义的学校生活”的目标,学校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行动。

    培养“向远明师”,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

    学校倡导教师成为“向远明师”。“向远明师”包含三层意义:一是“身明”,即品德端正,修身明志,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关爱学生,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二是“眼明”,看得见班级里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让任何学生成为角落中的人,愿意弯下腰去和孩子平视对话。三是“心明”,要“心如明镜”、通达事理,明白学问及做人的道理,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打好“爱探索、会学习”的根基,并且用自己阳光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每一名学生和家长,传递正能量。

    学校做好教师发展顶层设计,搭建了“名师引领、青蓝工程、对外交流、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五大平台,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机制和资源网络,引领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

    “青蓝工程”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了积极的“内循环”,青年教师在师傅的带领下成长,成为名师后又反哺新一批青年教师,让学校源源不断地“自我造血”。如数学教师侯志芬,在师傅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为光明区小学数学名师,昔日的“徒弟”变成了“师傅”。她通过学校“青蓝工程”和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又培养了10多名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数学学科组的骨干。

    学校邀请市内外专家、名师担任授课导师,以一个学年为研修周期,通过科学整合优质资源,帮助青年教师系统构建教学科研与班级管理的基本体系,有效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还定期举办教师读书分享会和读书沙龙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构建“科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学习

    学校聚焦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推动课程建设,构建起“科学·人文”课程体系。横向上,围绕课程目标,设置了奠基生命、拓宽生命、激发生命和绽放生命四大课程群;纵向上,按课程类型分设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三大类课程。

    作为“光明区义务教育阶段项目式学习实验校”五所实验校之一,“科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架构,使学校开展课程统整和实施项目式学习有了根基。学校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社团活动课程、年级活动课程、校园活动课程”三个生成层次,分类、系统化地推进课程建设,以项目式学习撬动课程变革。

    每一门学科的特点不同,学校鼓励教师采用项目组的方式,研发可操作的、体现学科特色的项目式学习流程。学生每学期至少要经历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学习过程。学校还从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内容综合化、学习路径多样化、能力培养全面化等四个维度,开展项目式学习课程评价。

    各学科不断深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语文学科开展经典诵读,数学学科开展速算训练,英语学科引入自然拼读法等,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特色以及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开设科创课程,推动科学教育全面深入开展

    学校地处创新之都深圳,背靠光明科学城,毗邻深圳湾实验室,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学校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科学教育的四大特色。

    一是科创课程面向全体。学校从社团活动课程、年级活动课程、校园活动课程三个层级分解出创意设计、人工智能、生活与科技、乐高、机器人、小小建筑师、小小工程师、小小设计师、信息科技的生活应用等多个项目,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创新课程群。

    二是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对标光明科学城资源,以校园改扩建为契机,打造“科创中心+智能种植基地+科技文化广场”的全方位科创教育空间,采用“核心团队+全员参与+社会力量”的方式配齐教师队伍,通过校园科技节、科普体验路演、资源库开发等方式使项目式学习落到实处。 

    三是科普教育融入学科。学校把科学创新素养培育融入各学科、各年段课程,以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通过在国家课程中有机渗透科学素养、拓展课程资源、开设校本创新课程等方式,形成科技创新教育“三层级N项目”课程模块和“一中心(东周小学科创中心)一分院(光明少年科学院分院)三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筋斗云’创客研究所、AI智能研究所)”课程形态。

    四是科创活动常态开展。学校推出了东周版“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一个常态化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科创活动。学校在校园内长期设置科普信箱,接收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科普问题,每两周收集一次,整理成问题集锦,筛选提问集中、角度新颖的问题进行解答,形成一期《东周版“十万个为什么”》视频,在校门口的LED屏循环播放两周。

    “宇宙有尽头吗?”“为什么现在没有猴子或者黑猩猩进化成人类了?”“为什么五花肉放进微波炉里会爆炸?”“为什么含羞草会害羞?”……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学生可以互相答疑解惑,在信箱中投入自己对某问题的不同见解或有意义的答案,他们的答案也将被放到解答视频中。科创活动有效地普及了科学知识,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还请科学家和教育专家入校指导,带领学生走进“杜邦太阳能”(深圳)、研祥智谷、飞亚达钟表基地等科技企业,与周边学校、社区、科技企业公司等合作,开展科普教育、发明创新研学活动;开展跨学科、跨区域、跨学段、跨省市的科考研学活动,如走进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参观学习,参加“中国天眼”科考活动,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走进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院,与科学家一起做科学实验……近年来,东周小学的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科创比赛中崭露头角,赢得大奖。

    丰富社团生活,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师生收获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重要渠道。目前,学校分学段开设了涵盖科创、艺术(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游泳、传统武术)、文学、劳动实践等多个门类的社团61个。同时,社团还可分为专业社团和年级兴趣社团,为不同个性、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需求的课程。

    学校社团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融通”。一是文化方面“传承融合”,在社团课程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合时代精神,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二是课程方面“五育融通”,以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为途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社团之间、家校之间“共融共建”,鼓励社团和社团之间有机联动,成立跨学科融合社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及成果展示环节邀请家长参与联动。

    打造贯通生态,“四节三礼”丰盈师生校园生活

    学校以“全域育人”为目的,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整体规划德育内容,涵盖文明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学校目前已形成“月月有主题”的德育工作机制,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如2月经典诵读、3月学雷锋、4月缅怀英烈、5月致敬劳动者等,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基因过程中汲取奋进力量,促进其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开发文明礼仪课程“东周十礼”,即尊师礼、友爱礼、集会礼、仪容礼、课堂礼、课间礼、两操礼、就餐礼、自理礼、环保礼,并把“十礼”拍成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礼仪要求,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引导与训练。

    每年学校坚持办好“四节三礼”(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书香节和入学礼、开学礼、毕业礼),把学生的体验放在第一位,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学校还计划把“四节”扩展到“九节”,做到每个月都有主题活动,月月有“节”、岁岁有礼。

    在“向远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致力于“让师生过上有意义的学校生活”,这些年,东周小学的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特色建设成果评选三等奖、深圳市科普基地、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40余项国家及省市级荣誉。

    (作者系深圳市光明区东周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