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象山县海韵幼儿园地处东海之滨——象山,三面环海、一面穿陆,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那么,教师如何敏锐地捕捉、挖掘,将资源转化为课程?如何站在儿童的视角让资源“活”起来,让课程具有在地性,让儿童产生在地感?一次偶发事件,让我们的思考得以实践。去年4月,一头抹香鲸在象山海域搁浅,勤劳善良的象山人民开启了21个小时的营救工作。这场营救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也在幼儿园引发了一场关于抹香鲸的探究之旅。
资源的理解:从“教师苦想”到“倾听儿童”
课程资源孕育在自然、社会、文化中,与儿童真实生活相关联的一切能够转化或支持教育活动的事物都可以是课程资源。以前,面对课程资源,教师往往先分析资源价值,然后架构课程框架,用成人的方式邀请、要求、安排儿童加入。现在,我们采用以下三种策略,全面、动态地倾听儿童,努力发现和理解世界在儿童眼中的意义,了解儿童的兴趣和想法。
松散式倾听,发现话题热点。松散式倾听是教师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倾听记录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一是随手记,捕捉话题热点。我园教师人手一本随手本,用于记录幼儿的行动表现、话语、困惑等,教室的一角还有一面话题墙,张贴教师随手本里记录的内容。在抹香鲸搁浅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孩子们回到幼儿园就开始讨论:“怎么救援搁浅的抹香鲸?”“抹香鲸有多大?”教师便随手记下了许多话题。二是亲子说,探寻热点话题。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更能清楚地探寻到幼儿的所思、所想、所问。我们发放了调查表,经过亲子互动,孩子们又产生了更多问题:“抹香鲸为什么会喷水?”“搁浅了会有同伴去救吗?”“为什么会发生鲸爆?”
集中式倾听,梳理兴趣清单。集中式倾听是利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倾听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课程框架。第一步:幼儿组成商讨小组,绘制兴趣话题。第二步:分组分享展示话题,教师梳理和汇总。第三步:幼儿进行自主表决,选出最想探寻的话题。结果显示,幼儿最关注抹香鲸的外形、名称来历、为何搁浅等话题。
行进式倾听,充实课程框架。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点可能会转移、关注点会深入,教师要不断地倾听幼儿的新需求。幼儿了解了“抹香鲸是鱼吗”等问题后,又产生了“为什么叫抹香鲸”“抹香鲸喜欢吃什么”等问题;弄清抹香鲸搁浅的原因后,还产生了保护海洋和海洋生物的想法。
资源的串联:从“单线主导”到“多元卷入”
课程实施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我们将各类资源串联起来,体现出三个特点。
扁平到立体。不过度依赖图片、绘本、视频等静态资源,而是调动幼儿手、眼、耳,用肢体多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首先,提供静态资源,帮助幼儿感知抹香鲸的救援过程,并用思维导图梳理救援方法;其次,创设互动情境,邀请当时参与抹香鲸救援的消防队员,讲述救援时的困难;最后,肢体动态演绎,家长和孩子一起,再现救援抹香鲸的过程。
被动变主动。我们摒弃了以往的“被动学习”,促进每名幼儿自觉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建构新经验。如关于抹香鲸搁浅的原因,幼儿大胆猜想,提出了四种想法:肚子疼滚到了滩涂、看不清方向迷路了、因为退潮了所以回不到大海、想来象山参加亚运会。有了猜想,幼儿通过搜索网络信息、向成人询问、自主阅读等方式深入探究,并进行记录,主动建构起关于抹香鲸搁浅的认知。
抽象变具体。探究抹香鲸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幼儿的认知范围,这就需要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从而感知、理解,形成新经验。如在探究“抹香鲸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中,“70吨、19.5米”的说法难倒了幼儿。首先,我们集体阅读绘本《抹香鲸大战大王乌贼》,了解物物对比的方法。接着,幼儿找来了木尺、卷尺、绳子等材料,在操场上量出19.5米长,发现19.5米能躺下16个小朋友、有65把小椅子加起来那么长。幼儿跟伙伴一起称体重,最后惊奇地发现,70吨比我们幼儿园里1000个小朋友加起来还要重。经过有趣的探究和亲身体验,抽象的数字变成了具体的认知。
资源的内生:从“点到为止”到“持续延展”
行动是经验获得的途径,我们坚持三项原则,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行动的机会,支持幼儿经验再创造。
以“问题”为引领原则。问题是活动开展的线索,我们分层创设问题情境,推进课程资源内生。第一层:怎样纪念抹香鲸,让更多的人来保护抹香鲸?幼儿把这个想法画了出来,并提议创设海韵海洋日和抹香鲸博物馆。第二层:抹香鲸博物馆怎么建?我们带领幼儿一起走进象山县博物馆、中国海洋渔文化馆,让他们感知、了解博物馆。结束后,幼儿带着观展记录单进行分享,想要在抹香鲸博物馆里创设展示区,展示抹香鲸救援过程;在宣传区呈现抹香鲸搁浅原因、废旧材料制作的海洋世界图、保护海洋的倡议书;在体验区投放有关海洋、抹香鲸的绘本和幼儿创编的故事。他们还提出,需要有讲解员来介绍抹香鲸博物馆。
以“亲历”为主线原则。抹香鲸博物馆的创建以幼儿“亲历”为主线,幼儿参与材料的准备、展区的布置,调用多感官在行动中学习,获得多样的综合经验。幼儿规划好抹香鲸博物馆的区域后,自主认领展区,绘制计划图。大(7)班的幼儿收集塑料瓶、垃圾袋、泡沫板等各种不可降解的废旧物来制作海洋世界图;大(4)班的幼儿收集报纸,花费3天时间用旧报纸制作了一条纸塑抹香鲸;大(5)班的幼儿把解说内容用符号记下来,做成解说牌,为讲解做准备。后来,幼儿想到讲解员没办法一直在抹香鲸博物馆里进行讲解,就将解说词录制下来,挂在抹香鲸博物馆门口,所有的参观者都能自助参观。
以“发展”为目的原则。课程资源从生活中来,通过与幼儿经验相连,引发幼儿与资源的有效互动,最终又将反哺生活,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抹香鲸博物馆建成了,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幼儿对抹香鲸的思念,对保护海洋、呵护海洋生物的承诺,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今年4月,新一届大班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陆续来到抹香鲸博物馆,了解抹香鲸搁浅这一事件,继续丰富、完善抹香鲸博物馆。此时,抹香鲸博物馆又变成一种课程资源,是新一届孩子开展活动时的资源库和学习场。
课程资源就在儿童附近,我们要继续站在儿童视角应用资源,全面、动态地倾听儿童,陪伴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象山县海韵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