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学院秉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合、课程融智“四融”工作机制,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开创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加快产教融合,构建产业学院品牌集群
学校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与企业共建集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专业互融于一体的5个现代产业学院。
潍柴产业学院由潍柴集团与学校共建共享,2022年1月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歌尔产业学院作为学校加快内涵发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理实结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平台,2022年11月入选市级产业学院建设名单。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由学校和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下设山东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2023年3月23日入选国家工信部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名单。2022年12月,元科技学院、鼎利智能产业学院相继签约共建。目前,政府部门提供政策配套、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参与、企业设备资金投入、学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多元主体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集群的格局初步形成。
推进科教融汇,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教融汇发展,实施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计划。学校选派两批共84名青年博士教师和教授,先后服务73家企业科技创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精准实现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构建校地共享机制,实现人才共享共赢。目前学校已与天瑞重工、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等6家企业合作引进5位共享博士及2位共享高层次人才,并与智迈德股份、歌尔声学达成人才战略合作框架意向,共享合作已逐步拓展至各县市区。围绕潍坊市重点产业,建设市级科研创新平台21个,组建高水平应用研发团队15支。学校支持人才与企业共享共赢,联合申报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及奖项,为共享人才提供更充分的发展机会。
优化学科专业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地方产业优势,对标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对接产业集群,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四新”专业建设,每年新增约3个新兴专业,专业优化比例计划于2025年底达到80%以上。成立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规划。
发挥教学资源优势,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学校大力推进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从2016年至今先后选派14批8000余名师范生到临朐县、安丘市、坊子区、峡山区的200余所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提升了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
开展专创融合,CADE育人模式开创新高度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学校共有74个本科专业,其中山东省一流专业1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7个(辐射28个本科专业),获批KAB创业教育基地,品牌专业招生占比超过50%,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全面参与。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实施“知行耦合、学思践悟”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基于师生共创的“双螺旋”(知识链与实践链)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把CADE模式(学科竞赛[Competition subject]+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设计创新[Design creative]+创业实践[Entrepreneurial practice])贯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成效显著。近年来,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中,1000余名学生获得全国总决赛奖项,200余人次教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学校“刚柔并济,安‘燃’无恙——锂电池安全的护航者”项目获“互联网+”国赛铜奖,“甲冠天下——可穿戴国风人物场景机甲”项目获“挑战杯”国赛铜奖。
实施课程融智,课堂改革聚焦“教学评”
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探索。学校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将全过程学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课改行动全面覆盖,实践效果良好。学校各二级学院采取“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一课一策”等方式,研究制定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全过程学业评价、高效课堂构建、激励支持政策等内容,共有756门课程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让教师“动起来”、学生“忙起来”、课堂“活起来”。目前,学校有国家一流课程7门、省级品牌课程(一流课程)36门、校级示范课程20门,学生8000余人直接受益。
(秦世波 王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