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兆云的《奔跑的中国草》(人民文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是近来一部刻画菌草之父林占熺形象、还原菌草发展历程、叙写中国菌草奇迹的长篇纪实文学力作。它的主旨或许可以用“一株草、一个人、一份使命”来概括。
一株草使千千万万人摆脱贫困的生活,一株草让环境改善、生活变美,一株草为世界人类带来了发展的新道路……这就是神奇的中国菌草,是扶贫之草、生态之草、人类友谊之草。这株草只有在中国才能产生,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能蓬勃生长。
培育这株草的人正是林占熺。《奔跑的中国草》讲述了林占熺为这一株草而努力的几十年奋斗事迹,并大致标记出几个历史节点——发明菌草技术、福建省内推广应用、西部逐步推行、海外传播技术。在国内,菌草技术致力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辅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外,中国菌草漂洋过海,为世界脱贫减贫、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菌草似乎是在“流动”之中,所以我们也就更能理解书名《奔跑的中国草》中“奔跑”之意——它形象地说明了这株草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的状态。在“奔跑”中,中国菌草让一个个地方的人富起来,让一处处环境好起来。
但《奔跑的中国草》强调的不仅是这一点:“奔跑”的是菌草,更是林占熺这个人。他总是在思想中开拓新境界,更是在行动中充满理想追求。“奔跑”就是他的生活姿态!在这部作品中,林占熺念兹在兹的是菌草技术的发展、推广,正如书中所说,“菌草在他的手上,有如黄河在壶、长江在峡,日夜渴望寻找一条最适合的口子撞开,奔向远方的大海”。
这正是《奔跑的中国草》所绘的立像,它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动力和力量。报告文学在刻画英雄人物时,不是概念化、僵硬的,而是要艺术地、活生生地“端”出一个可亲近的人物形象。作者钟兆云善于以事件为线索,通过生动的叙事素材,一层层揭开了主人公林占熺的性格发展历程——对培育菌草的不懈努力,对菌草产业的梦想,对把菌草推向国内国外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他所受到的多重压力、焦虑、挫折;他克服了山高路险的自然条件,落后的交通、环境、技术的限制,社会上他人的不理解,甚至遭受的意外事故……《奔跑的中国草》中详细叙述的一件件小事构成了这本书的叙述基础,丰富了林占熺的性格张力,从而更好地描绘出主人公林占熺的人物形象,更好地让读者接近他的往事。也因此,“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这句话,在书中有了更坚实的事实根据,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多维立体形象。
此外,在《奔跑的中国草》中,林占熺的人物性格与他的情怀、思想境界紧密关联。思想形成性格、造成行动,林占熺的全部行动都源自于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他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因为这是他的菌草梦,更是他的中国梦。他用一句话道尽了这种使命意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他心中装的是事业、人民,甚至全人类的幸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更是高度的人类情怀。在《奔跑的中国草》里,林占熺真正把自己“镌刻”在苍茫大地上,做宽阔的行走者,做深刻的思考者。
钟兆云在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里艺术性地刻画了多样化的林占熺形象,显示了中国的时代风貌,呈现了中国人的丰沛力量。《奔跑的中国草》里有一句话:“奔跑中,他随时会披着晨风降临,想着如何把这个地方的愁容涂改为笑意;又经常带着星星离去,在下一个目的地再演绎科学造福人类的中国故事。”这种时代奔跑者、中国奔跑者的姿态,这种壮阔的理想、自觉的生命追求,仍将在林占熺身上、在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身上不断复现、熠熠生辉。
“在第七次试验时,菌草一截一截冒出来,沙子埋它一截,它又长一截,猛地涌出了力量,在疾风狂沙中傲然挺立在贫瘠的黄色沙漠上,齐刷刷抬头看天了。”书中的这句话多么具有隐喻之意——不仅是菌草如此,中国的“林占熺们”也将如此,傲然挺立、涌出力量。
(作者系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