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德育教研室,历经多年的教育改革与沿袭,于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断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与数智化路径的交互点上下功夫,探索构架基于数字赋能的思政教学改革平台。在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大学生智慧思政体系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本文系2023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数智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3D90)阶段性成果。
大力开展“思政大课堂”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在学生中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阵地。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数智化建设,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引进了“blackboard”平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新媒体教学工具,积极打造数智化思政教学平台,构建数智化思政教学体系,坚持育人守正理念不动摇,加速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学院在学校党委和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云计算、VR技术等广泛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数智化教学模式的“思政大课堂”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石。长春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数智化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学院先后建设了智慧教室和VR多功能教室,以满足数智化思政教学的需要。同时,学院以新媒体各类硬软件工具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观念、行为意志、创新品格等,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敬业、创业精神,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变革,积极探索科技应用和创新,解决现实问题。
有力提升思政课育人效能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时组织精干力量,以课题的研究推进为依托,在课程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同时发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学科知识相结合,将课程思政与学生实践落地相结合,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全院师生“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实现“人人讲思政,课课育新人”的目标。
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在于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为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及推动教育要素、产业要素和创新要素融合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借助数智化路径,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拓宽课程思政的内容范围,通过引入更多新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案例,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实验实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以此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与此同时,学院注重深入挖掘长春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打造立体生动、入脑入心、学生喜爱的“大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长春电影制片厂、伪满皇宫博物院、长春市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善用“大思政”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此外,学院将每次的参观活动制作成小视频、微电影等,收集整理学生感悟、心得体会等资料进行转发,利用数智化路径赋能舆论战场,在生活化实践中进一步增强感召力和影响力,有效扩大了思政课程覆盖面,提升育人成效。
切实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稳步前进
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的质量,长春理工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智化改革和举措。通过实施青年教师的提质工程,做好人才强院的建设,创新集体备课机制体制,实现备课机制的创新。通过院内、院际和跨校集体备课,结合网络平台中的“周末理论大讲堂”“同上一门课”等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全力推动思政课集体备课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坚持“一院一品”,特色立校,抓好课程群建设。在吉林省高校本科生教学中较早开设了“四史”选修课,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充分挖掘校本资源,把校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把优秀校友、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为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和产教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门高起点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高标准加强在线课程“建用学管”,高水平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工深刻领悟到,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需要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此,学院将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加以实践与探索,为思政教学改革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