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心理学亦为“幸福学”
林茶居

    2007年,大夏书系推出新的子系列“教育讲演录”,其中两本书名为《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其他讲演录,虽然书名上没有“幸福”一词,但实际上也大都包含有“何为幸福的教育”“教师以何幸福”“教师如何达成职业幸福”等意义旨趣,如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刘铁芳的《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良华的《教师专业成长》、钱理群的《我的教师梦》、吴康宁的《转向教育的背后》、陈玉琨的《一流学校的建设》、李镇西的《用心灵赢得心灵》等。作为项目编辑,我也因为这套书,得以从不同路径探索“教师与幸福”这一课题。

    2012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大夏书系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一个就是在“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大夏书系·十年经典》的新书发布会。顾名思义,这套书是从大夏书系创立十年来所出版的420多册图书中,基于专业影响、社会美誉、市场认同等因素,精选出来并加以修订的一套丛书,共计14本。其中,“教育讲演录”有3本,包括朱永新老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几天,朱老师的行程安排刚好就在上海,于是我们邀请他到发布会现场作主题演讲。

    在去往会场的车上,我和朱老师谈定了一个事情:《教师月刊》(大夏书系创办的刊物)开设一个名为“朱永新答”的专栏,由编辑部征集或设计话题,请朱老师笔答,每月一篇。刚开始,话题比较多样,后来逐渐集中到“阅读”上。

    不过,我们没有拘囿于“阅读”本身,而是从呼应教师精神成长的需求和专业结构的完善出发,拓开一步,再抬高一点,关注写作、出版、传播、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比如,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话题向朱老师请益:“如果请您来给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们编写一本普及性质的心理学图书,从人类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成果当中,您会抽取哪些思想、理论、方法、工具?”朱老师通过笔谈予以认真回应,就这一本“理想中的书”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大体设想。

    现在回过头去看,设计这个话题,应该有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理念的暗示。从艺术的角度说,“幸福”是一种情感状态;就科学的角度讲,“幸福”呈现为一种心理图式。两者交织之下,心理学正是理解幸福、研究幸福,进而拥获幸福、分享幸福的重要支架。朱老师和他的团队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实验总纲”,除了来自对教育基本价值、核心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一定有着充分的心理学考量。

    朱老师本来就是做心理学研究出身的,深知心理学之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尽管后来因为工作变化逐步转向教育学研究和新教育实验的理论研究,但他一直关注心理学科的最新进展。想必他在笔谈之后,便即刻启动了这项工作。2022年四五月间,朱老师的学生何源博士给我打来电话,说书稿已经完成。年底,由朱老师和何源博士共同主编的《教师要懂的心理学》如期出版。

    先哲苏格拉底在“受审”的法庭上说:“我向来都有精灵之声,无论对任何小事,只要是不该做的,它都会出而谏阻。”对苏格拉底来说,幸福即“得到一个好的精灵”。这个“精灵”,不会给他知识,也不会给他行动指南,而是“谏阻”,是提示他什么事“不准做”。

    我想,这一册《教师要懂的心理学》,亦为“幸福学”之书。它既介绍了教师要懂的诸多心理学常识,同时也给人警醒:作为教师,什么事不要做,什么话要斟酌着说,所有的课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天理、地理、人理去设计与实施……就是在这样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人生幸福感就像渡船靠上了码头,锚定,扎根,四季有福。

    何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没有“在这一行动本身中去创造幸福”,就没有“幸福完整”。同时,幸福作为心理学的关键命题,也必须直面死亡、疾病、痛苦、侮辱、失意、悔恨以及各种“坏情绪”。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教师要懂的心理学》一书,视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心理学描述,视为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指南,视为教师自我建设的心理学参考。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