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代表在灵堂前向殷雪梅告别。资料图片 |
历史记录
2005年3月31日中午,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52岁的女教师殷雪梅在学校门前,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张开双臂,奋力将正走在马路中央的6名学生推到路旁。学生获救了,这位“当代欧阳海”式的好老师却在医院昏迷了5天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2005年4月20日《把爱永远留给学生——追记江苏省金坛市舍己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作者:本报记者 赵建春 戴嵩松
记者亲历
2005年,七赴江苏金坛采访英雄教师殷雪梅事迹的特殊经历,在我担任中国教育报记者33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采访殷雪梅事迹的感受和体会很多,最主要的有三条。一是记者采访一定要有敏锐的新闻意识、抓住第一时机力争实现首发首宣。从江苏省教育厅获得信息后,当日我便赶赴金坛,在重症病房外简要地接触了她的家属,随即到学校采访了殷雪梅的同事和班上的孩子们,大家一致的心愿是期盼殷老师能够早日康复、重返校园。殷老师去世的当天,我在中国教育报一版刊发了通讯,这在全国应该是最早关于殷雪梅老师的事迹报道之一。4月7日再赴金坛报道万人送别英雄教师的场景。在前三次采访的基础上,我们向中国教育报上报了重大典型报道计划并很快获得批准。
二是新闻采访细节决定成败。在对殷雪梅老师亲属、领导、同事、学生的深入采访中,我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细节材料,大多已经写在稿件中了,就不再赘述了。但有件事情还得特别说一说,“4月5日,殷雪梅的女儿潘霞在为母亲整理遗物时,发现殷老师生前所写的、尚没来得及递交给党组织的一份入党申请书,上面的落款时间是2005年3月19日。殷老师在申请书里写道:‘许多年来,我一直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身边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教育感染下,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我所有的学生,我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我坚持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在写稿的时候,甚至以后许多年重读稿件的时候,每遇到这样的细节,我的心灵都会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和撞击。
三是要用心去感受英雄的崇高和伟大。在殷雪梅曾经工作过的几所学校、在她生前的讲台边、在她的家里,我一次次走近英雄;在大量的资料和采访素材中,我一点一点地梳理,努力去感受她的平凡、感悟她的崇高,把对英雄的崇敬凝诸笔端。4月20日,中国教育报在一版头条发表了长篇人物通讯,是当时关于英雄教师殷雪梅事迹最全面、最系统的报道之一,报社短评《献身精神长驻人心》对殷雪梅事迹作出了高度评价、对“雪梅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这篇稿件获得了“江苏报道奖”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年度通讯特等奖。
前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七次到金坛采访,共采写发表关于殷雪梅老师的报道12篇,中国教育报编辑部的领导和同志们也给予了我许多鼓励和指导,殷雪梅老师的英雄事迹影响广泛而深远。殷雪梅的崇高师德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座丰碑,“雪梅精神”常驻人们心间。
(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