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特刊·特19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吹响“双一流”建设新号角
周光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展示“天梭动力——中国固液火箭动力高空高速飞行器”。
本报记者 张劲松 摄
(资料图片)

    历史记录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相关报道】

    《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015年11月6日一版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公布》,2017年9月22日一版

    见证者说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锚定了基本方向——不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此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作为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方案课题组”的专家,我长期跟踪并亲历着“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2017年9月,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公布。

    2020年,专家组对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成效进行了评价。我们欣喜地发现,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突出,在结构变化方面尤其值得称道,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撬动了高教强省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各省级政府都启动了各自的重点大学建设工程,带动了400多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快速发展,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促进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二是破“五唯”立新标初见成效。“双一流”建设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三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头部高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化有组织科研,在自然科学领域产出了一大批前沿突破性的学术成果,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积极建构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了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最重要、最出彩的改革,就是实施“双一流”建设。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建设,从育人方式和办学模式的变革到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改进,体现的是中国越来越饱满的自信、越来越坚定的脚步。相信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思想的指引下,依托“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一定能行稳致远、屹立世界,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刘亦凡采访整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