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特刊·特19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突破“4%”迎来投入新起点
赵秀红
云南省德钦县佛山乡完小学生在校园内载歌载舞。资料图片

    历史记录

    2013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5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相关报道】

    《2012年4%目标实现》,2013年3月6日一版

    《4%的前世今生——写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目标实现之际(上)》,2013年3月5日一版

    见证者说

    从没有哪个数字的波动能像它一样牵动中国教育人的心,那就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对于教育人来说,4%可谓是痴缠多年的梦想;对于国家来说,4%是对发展教育事业作出的庄严承诺。4%,成为牵动中国教育的重要“符号”。

    它的提出,历经波折,它的实现,更是筚路蓝缕。从1993年正式提出到2012年达成目标,历经20年。20年风雨兼程,20年波折起伏,20年艰苦卓绝。巧的是,我作为一名教育新闻人,经历了后半段的10年。

    更巧的是,刚踏入新闻行业的我,做的第一篇调查性报道就与教育经费有关。我记得是个冬天,报社得到一条线索:审计发现,2004年西部某县公用教育经费竟为“零拨付”。我和另一名同事赶到当地采访,破除重重阻碍,掌握了一手素材。让我们意外的是这个县还是本省经济增长快速的县。“零拨付”之下的学校,让我们感觉心情沉重,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一个细节:去一所学校采访,竟找不到校门,学校甚至没有钱做校牌。报道推出后,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很生气,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反问了一句:“您觉得哪句话写错了?”他沉默了。

    是啊,如果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在财政有压力的情况下,就会像这个县一样,委屈孩子,委屈教育。这在当时并不罕见,只是表现略有差异。除了有客观上的困难,也有认识上的缺位。实现4%,凝结了多少教育人的梦想。两会采访时,我认识了连续10年都在为4%的实现而呼吁的全国政协委员沈士团,他被记者们称为“4%专业户”,而他也是从同为教育界别的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王浒手里接过的接力棒。在中国教育报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篇呼吁增加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报道,比如《我咋成了躲债校长》等。

    在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2012年,这个数字首次爬坡过坎冲到了4%!多么激动人心!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报社又派我写一篇回顾20年历程的报道。20年,从哪里下手?我从源头找起,跑到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采访了4%提出时的国家课题组成员——当时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政府要拿出多少钱办教育才算合理?由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任组长,北京大学教授陈良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以及中央教科所的孟明义任副组长,共计40多人组成的课题组成立。在他们的讲述中,我采访到背后的细节,结合多年采访中的观察,写就了《4%的前世今生——写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目标实现之际(上)》。

    身为一名教育新闻人,我为推动4%的实现贡献了一份微小的力量而深感荣耀,更为见证、记录实现4%的历史时刻而倍感自豪。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