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文科建设的逐步推进,文科拔尖学生培养与文科专业卓越教师培养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高度叠加重合,统摄于新文科建设过程之中,新文科建设对文科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卓越语文教师人才培养的路径。
探索办学理念变革,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聚焦“三区”(重庆民族地区、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基础教育需求,以“新文科+新师范”理念为引领,融入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强化文学与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文学类学科平台与教师教育实训平台的融汇互通,构建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三区”学校协作互动的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共同体,形成了“校地协作+学练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推进校校协作育人。
建立“UGS”教师教育共同体,推进校校协作育人。首先,与基础教育界共建课程。聘请涪陵教科所、涪陵实验中学、涪陵五中、涪陵十五中等校骨干教师,与本校教师一起制定“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标准,然后邀请这些骨干教师来校承担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选派教师到中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每年派出5名左右的教师深入基础教育界调研、听课,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动态。同时,积极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展教研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培育。再其次,举办届制化的“基础教育论坛”。邀请一线名师来校举办“基础教育名师讲堂”,用学术大餐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每年举办一次“基础教育论坛”,共商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最后,依托基地校开展实践教学。利用每学期1—2周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基地校开展教学观摩学习,或到基地校顶岗实习和教育实习。
二是推行“双导师制”,深化校校协同育人。
实施以“学科专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导师制。班导师以班为单位配备,项目导师以竞赛项目为单元配设。一方面通过本人申报方式遴选本校导师,另一方面通过“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平台聘请基地校导师。本校班导师借助学科背景,着重学科创新创业项目选题、训练、督促、总结等工作环节,提升学生学科创新能力;校外项目导师利用专业优势,着重在学科竞赛活动上给予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论、方法和路径指导,以赛带练、以练促赛,夯实学生的师范素养。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形成需求导向新维度
一是跟踪社会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向标,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逻辑起点。为此,学校建立卓越语文教师人才培养领导工作小组,每年定期开展围绕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7个方面的调研工作,形成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根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邀请基础教育界名师、名校长与地方用人单位每年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适应基础教育界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以学生学业成绩、教师教育教学、教学督导评价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反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以新文科统摄课程体系改革。
秉持“学以明道、文以化人”院训,围绕一流专业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课程思政,按照“通识教育课程适用、学科基础课程管用、专业主干课程够用、专业方向课程好用”的思路,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互联网+教育”“视觉文化导论”等学科交叉类通识选修课程,推动语言类、文学类课程转型,与地方学校共建“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等课程,开设“涪陵历史文化研究”“武陵文化专题”等地方特色课程,构建起“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地方特色课程”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卓越教师培养新路径
一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学练结合新体系。
依托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等7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8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循课程综合性实践、专业综合性实践、自主设计性实践及科研创新性实践逻辑层次,深入开展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能力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强化“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训练,健全“三习”(专业见习、研习、实习)师范素养实践机制,构建起“三练三习、四层次四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深化教学范式变革,形成学生中心新路径。
首先,变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导向。将“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学练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类课程重视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系统传授知识,传递前沿信息;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双向互动交流,学生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差异。实践类课程则通过专业教师的引领示范与学生的观摩感受,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通过学生“备说讲评”四课训练、专业教师指导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训练学生的师范技能。其次,变革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将“课堂学习”方式转变为“互联网+”课程学习方式。借助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根据个性发展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吸收学科前沿知识。组织教师编写“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试题库,在网络平台上运行,学生通过精品课程网站训练基础知识,及时查漏补缺。最后,变革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评价。将“结果性评价”转变为“突出过程性考核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平时考核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平时作业、平时考勤与课堂提问、读书报告等,重在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基础知识,占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重在检测学生的应用能力,占课程总成绩的60%,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周仁成 丁世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