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围绕“谁来说、对谁说、说什么、怎样说”,着力探索创新,扎实有效地巩固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唱响了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XDJ001)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主体立体化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密切配合,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围绕教育主体的学习与成长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是“谁来说、对谁说”的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就是通过明确把握学习者的具体学习需求,调适整合教育实施力量,实现主体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沟通,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同,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特质,坚持增强教育主体力量,一方面将青年大学生置于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立体语境中把握其学习诉求,另一方面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组建起具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立体化能力的育人队伍,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在思政小课堂上,学院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为抓手,以练强技、以赛促教,近年来先后有5名教师获得“标兵”称号,6名教师获得“能手”称号,学院还获得“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为发挥社会大课堂的积极作用,学院先后邀请知名高校博导、市级党史研究室领导、部队离退休干部、公安干警等走进校园、走上讲台,汇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题时代化
教育主题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围绕教育主题的探索创新,着力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就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传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展示马克思主义回应时代关切、解决现实课题的真理魅力,从而赢得普遍接纳、产生广泛共鸣的过程。近年来,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走教学科研和理论宣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路子,一方面多措并举推进教学改革,围绕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与时代同频的研究性学习,着力实现从教师讲马克思主义到学生讲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通过聚焦“时之要者”“国之大者”撰写文章开展课题研究,谱写马克思主义教育华章;另一方面以理论宣讲服务地方社会,学院不仅依托三大基地平台打造了党史党建、廉政文化、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特色课程,凝练高端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注重根据听众需要列出宣讲“菜单”,让“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进入企业厂房、田间地头。
马克思主义教育形式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教育形式是呈现核心价值的外在方式,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围绕教育形式的探索创新,着力解决的是“怎样说”的问题。“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凸显了教育形式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意义。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形式为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地方风格特色,充分挖掘各种育人资源,创建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真正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受教育者的脑中、心中。学院深度参与地方党史研究,参与编撰地方党史读本,与市级党史研究室合作拍摄的党史影片《星火燎原》荣获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影视音像作品奖;指导学生拍摄《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微电影3部,其中一部获得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奖;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大赛等比赛;在宝鸡市周边的文化遗址、革命旧址纪念馆、科技创新企业等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全面打造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鲜活实践底色。
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与网络文化全面渗透大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院遵从教育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的同时,奏响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强音。(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