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9日 星期五
“政府部门支持+研究院衔接” 培养卓越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戴福祥 李良栋 陈英桦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武汉理工大学依托国家级别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襄阳,联合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使之作为试点改革载体,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探索“政府部门支持+研究院衔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在襄阳市东津新区科学城坐落着一个集“绿色、智慧、创新、文化”于一体的智慧教育园区——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占地600亩,建设了科教融合区、教学区、校企合作区、生活服务区和运动区等。自2022年7月开园以来,2300余名武汉理工大学师生在园区开展实习实践和科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统筹与协调作用,借助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与管理职能,依托襄阳示范区加强优势领域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汇聚各类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培养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加强优势领域合作。学校将三大行业办学的优势特色学科与材料、交通、汽车等襄阳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襄阳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资源,推动材料、汽车、交通、电子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产教融合工作,促进教育和产业、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前提。以企业转型升级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捆绑衔接为关键,激发企业积极性。围绕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攻关瓶颈,通过校企协同,有效弥补企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不足、理论创新支撑不足的短板。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襄阳示范区通过购置实验设备,整合延伸企业工程师技术中心,依托科教融合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校企合作中心,打造了实验测试、小试、中试基地96个,建设了仿真超算平台,联合企业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13个,搭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工程技术实践平台。在襄阳市100余家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选聘了300余名企业兼职导师,聘请企业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牵头建设实践课程,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以“试点班”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的定制化人才培养。襄阳示范区还打造了“一体化”学生社区,创新学生实践期间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了“理襄大讲堂”“理风襄情”等系列活动,丰富实践学生的学术、思想、心理、安全等教育活动。

    汇聚各类优势资源。学校根据产业特点和企业科研项目,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跨学科导师团队,设置团队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模块,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开发、有组织转化”,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队伍、课题、经费保障。襄阳示范区聘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张联盟、严新平、傅正义担任首席科学家,构建了一支以院士领航,战略科学家、高层次人才、专家教授为梯队的师资队伍。以“襄阳企业百家行”品牌活动为载体,联系走访企业320余家,征集企业技术需求700余项,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100余场,面向企业发布科技成果1900余项,正在朝着教育向“服务需求”功能转变。截至目前,与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汉江弘源襄阳碳化硅特种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聚焦行业痛点问题,开发新产品,部分企业销售额实现两亿元以上增长,助力襄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成立襄阳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和示范区管理团队,实行管理委员会决策、院长负责的运行模式。进入襄阳示范区的导师团队负责按照企业联盟需求开展相应的科研攻关活动,同时负责培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则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在相关技术研究院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协助导师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获取生产实践知识,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在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开展专业实践的研究生钟振宇说:“我们把论文写在了生产线上,真正做到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数字化转型是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支撑。在襄阳示范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有园区中心机房和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整合各校区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启动“一张网、一朵云、一颗芯、一张图”建设,构建了智慧运营、智慧运管、智慧运维一站式“驾驶舱”,打造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交叉融合的育人新格局,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保驾护航。

    (戴福祥 李良栋 陈英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