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是河南省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城建”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河南省《关于加快一流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更新理念,创新举措,构建了“12344”全面学分制管理模式,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绘制“一张蓝图”
强化工作统筹领导
学校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颁布《河南城建学院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统领全面学分制改革工作。一是成立全面学分制改革组织机构。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人事、招生和学生等部门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聚焦精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指导,成立课程中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二是出台全面学分制配套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印发《河南城建学院普通全日制本科生选课管理办法》《河南城建学院学分制本科生成绩管理办法》《河南城建学院学分制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河南城建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管理规定》等10余项制度,为全面学分制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城建+”“+城建”特色,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注重将专业群建设与全面学分制改革有机融合,推动全面学分制落实到2017版、2019版和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着力推动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新方案的制定,一是打破“专业壁垒”,倾向于将所有教学环节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群范围内“宽基础”和根据自身兴趣条件“精技能”。二是注重学生自主选择,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分类分流,拓宽学生多元成长路径。
实行“双导师制”
强化个人定制指导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学生学习,实行“双导师制”。一是注重专业指导,配备学业导师。出台《河南城建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管理规定》,明确学业导师的职责、任职资格、聘任程序、管理与考核等规定。强化过程管理,要求学业导师在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课程模块过程中积极撰写并提交《学业导师工作手册》。开展工作过程中,学校各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特色化的导师制模式。例如,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学院施行“校企双导师分段式指导”模式,落实学业导师制;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采用“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的“三师合一”制。强化激励机制,给予学业导师专项教学补贴,学校每年用于学业导师补贴的费用达100多万元。考核优秀的学业导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注重多维引领,配备育人导师。育人导师主要由学工人员、创新创业负责人担任,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引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学校将担任育人导师经历作为专任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备条件之一,鼓励更多教师积极担任育人导师。注重量身定制,育人导师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期开展“一对一”交流谈心,及时开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专业指导。
搭建“三大平台”
丰富智慧教学载体
学校注重丰富教学载体,积极推进智慧教室、智慧学习、智慧管理等平台建设,助力全面学分制实施。一是完善智慧教室建设。依托智慧教室,借助课堂系统,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探索建立“动态课堂”,使教师能够及时通过课前预习测评分析和课中随堂测验实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料,制作针对个人的“微课”,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实现教与学的立体沟通与交流,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完善智慧学习平台。学校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依托智慧教学资源库平台,通过“外引+内建”,形成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建成“学在城建”智慧教学平台,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搭建师生实时互动桥梁,通过在线解答、智能预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实效。目前,“学在城建”平台已上线课程1000余门,利用“超星尔雅”学习平台开设网络通识课程200门,有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00门、校级网络课程与校企合作共建课程292门,学校获批省级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50门及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育线上省级教学优秀课程18门,立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获批建设省级虚拟教研室2个。三是完善学习智慧管理。搭建“河南城建学院智慧教学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学分统计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学分修读动态情况。强化学生学业动态预警,通过设置预警条件筛选出未达到学期最低学分且平均学分绩点≤1.5的学生,形成预警信息,并分别发送至学生本人、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为今后学业导师和育人导师针对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参考依据。推进新形态课堂建设,通过“智慧+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教学)—考(考试)—管(管理)—评(评价)—资(资源)”“五融合”的智慧教学与管理体系。
践行“四自选制”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践行“四自选制”(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自选教师、自选进程),创新教学生态、丰富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流程,促进全面学分制落地生根。一是自选专业。坚持个人申请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在入学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申请调整专业。学校依据学生高招考试分数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并采用“成绩+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为提出申请且达到调整专业条件的学生及时调整专业,以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自选课程。印发《河南城建学院普通全日制本科生选课管理办法》,明确选课原则、选课程度、重修选课等内容。选课实行“两轮选课制”,学生依据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简介、推荐课程表、选课手册等进行选课,确保每学期所选课程总学分在学校规定学分范围内(16—32分)。推进教学改革,在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实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加大学生自主选择权。三是自选教师。学校坚持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指引,持续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校内外师资资源供给,一方面注重通过定期培训、授课大赛、督导听课等方式,不断提高校内教师队伍水平;另一方面积极主张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方式选修校外教师的精品课程。此外,在实习实训阶段,学生还可自主选择学校聘任的行业企业导师担任指导教师。目前,学生可自主选择公共课、公修课授课教师;专业课授课教师人员充足的学院,学生也可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四是自选进程。结合自身实际,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业进度。具体而言,一是推行弹性学制,实行更加灵活的修业年限制度,将学制改为3—8年,既允许优秀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习困难学生延后毕业。二是实行更加灵活的休学制度,学生只要给出正当、充分的休学理由,学校即可为其办理休学手续,准许休学。
推进“四项认定”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不断完善学分互认机制,探索实行跨专业选课学分互认、校际选课学分互认、线上线下选课学分互认、创新实践及证书获取学分认定,加强教学资源共享,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一是跨专业学分互认。聚焦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将专业群内关联度高的专业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和个性化拓展课程资源,并明确规定学生在本科阶段需完成主干学科课程不少于2门的跨学科课程和不少于2门的交叉融合课程(包括面向所在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交叉课程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选修交叉课程)的学习。学校积极推进交叉融合课程建设,在实行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期间,学校谋划推动每个专业建设2—3门交叉融合课程和5门左右全校性通识选修交叉融合课程。围绕强化行业办学特色、厚植“城建”底色和彰显“城建”亮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智慧城市、BIM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导论、项目管理与法律规范等通识选修交叉课程。如艺术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等专业实行大类招生,便于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专业,在完成专业分流后,实行专业选修课程交叉互选,每个专业均开设有5门以上个性拓展课程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学习。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为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地理数据采集—处理—应用”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设置数字化测图、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为专业交叉融合课程,以此推进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二是跨校学分互认。依托校校合作、行业联盟、协会联盟,学校建立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推进校际、校企交流过程中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实现学分互认。目前,学校已与中建五局、中铁十五局、坝道工程医院(平舆)等单位合作,推动落实学生实践教学和实践学分的认定。三是线上线下学分互认。学生利用国家智慧教学平台、“学在城建”平台、“超星尔雅”等平台选学的通识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通过相应考核后取得的学分,学校也给予认定。四是创新创业与资格证书学分认定。围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规定在校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应修满3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范围涵盖学科竞赛、学术科研、社会实践、专利发明、创新性实验(设计)、社团活动、技能证书、创业实践以及其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奋楫扬帆行致远,勠力同心谱新篇。近年来,在校生在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励400多项、省部级奖励800余项。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设置满意度达98%以上,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达93%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达99%以上。学校先后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重点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被授予河南省首批学分制管理示范高校、河南省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河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河南城建学院副校长 周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