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
让乡村教研实在发生
徐海峰

    甘肃省会宁县民风淳朴,多年传承“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以教育昌旺而名扬陇原。但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学生、优秀教师大量流向城市,乡村学校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从2017年到2022年,会宁县丁家沟镇村级小学从7所变成了4所,3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考入、调入城区,剩下的120名教师主要是转正的代课教师、2002年招考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特岗等各类项目人员,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育发展缺乏有力支撑。随之,乡村小规模学校出现了“教不好、学不会”的现象。为此,7年来,丁家沟镇教育管理中心围绕“教师素养及教学技能提升”进行了深入的行动研究。

    设计行动研究“双保障”

    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2017年,我们开发了丁家沟镇“祖厉源”教研活动平台,起初只是上一节录像课、写一篇教育叙事、针对录像课写一篇教学反思,活动设置为一年一届。最初大家参与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时间推移、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凸显,加上教研活动在教师考核中所占分值不大,逐渐不被教师重视。行动研究何去何从?

    2019年,为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祖厉源”教研活动又增加了“课题研究”和“祖厉源教师大讲堂”两个项目。借助甘肃省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中关于师徒结对的条款,我们引导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进行课题研究,解决了老教师不参与教研活动的老问题。“祖厉源教师大讲堂”则明确规定不参加的教师不能评选“丁家沟镇阳光教师”,而没评上的教师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岗位设置上实行一票否决制。

    2021年,我们的“七环节训练”项目经4年完善,渐成体系。为了确保该项目良性发展,我们把“祖厉源”教研活动总成绩纳入教师年终考核中,占据15%的分值,年终考核成绩将用于教师的评优选先、职称晋升、岗位设置等。

    我们的大思路是“三抓三促”,即抓学习促提升,抓行动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把日常的工作抓精、抓准、抓实,旨在让教师的教学研究真实发生。而合理的项目设置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使行动研究有了“双保障”。

    开展“七环节训练”

    “七环节训练”指的是“备、上、评(议)、读、写、研、讲”七个教研环节,每个环节设置的要求都强调针对性。

    在“备”上,大部分教师备写的教案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脱节,写一套、讲一套,且自身素养与经验不足,教学效果往往不好。我们对备课提出新要求:不单是写教案,更重要的是记。把钻研教材的所思所得、重难点及教学过程和方法、搜集到的教学相关信息都记录下来,形成备忘录,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环,鼓励教师每月上交一份自认为最称心的教案。

    在“上”上,课堂有限的时间被教师牢牢掌握着,教师讲得苦口婆心,在学生身上却看不到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如沐甘霖的学习过程、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学如雁过无痕。我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求量但求精,做到“三分讲七分练,低起点小步子,关注生命、当堂检测快速反馈”,让40分钟的教学时长产生40分钟之外的延续,从而超越单一的知识传授,实现智慧的碰撞和生命的唤醒。所有学校每周都设教研课,全员全学科、全覆盖上教研课。

    在“评”上,针对多年来评课拉不下面子、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只挠痒痒不打针”等现象,我们在议课环节设计了三点:能在优秀课例中找出一个问题,能在失败课例中提出一个亮点,每人亮一个妙招。整个听课评议实际上是各自“方案”的亮相和实力的展现,每节教研课后所有教师都要撰写议课表。

    在“读”上,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不读教材、不读教师用书,上课也只是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简单灌输,谈不上方法、技巧与课堂智慧,更达不到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们设置了底线要求:教师必须读课标、教材和教师用书。在此之上,统一要求教师阅读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怎么做课题研究——给教师的40个教育科研建议》《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教育专著。而且,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演讲比赛等活动。教师爱学、会学,教学就有了源头活水和广阔的视野。

    在“写”上,教师以前除抄写教案和年终工作总结外,再没有写的任务。我们在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和续写教育故事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学课例,对课前设想的达成度、教学生成等课堂得失进行复盘,明确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研”上,我们倡导教师走进真实的课堂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写好议课表。让教师的研究从写好阅读课标和教材的心得、一堂课的翔实教案、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例开始。如今,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做好这些小事的重要性,并能主动写作,一个有着研究气质的教育团队逐渐形成。

    在“讲”上,我们通过“祖厉源教师大讲堂”分享教师的教育故事、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落实“双减”精神及“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好方法、好思想,让有理想的教师讲理想,有情怀的教师讲情怀,意识到唯有用心学习、用心思考、用心摸索、用心实践,才能在教育生涯中收获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构建四级教研支持体系

    教研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但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系统教研的环境支持。因此,我们强化了全镇中小学的四级教研体系构建。

    第一级是校内教研。如果教师不团结、不合作,学校的改革是走不动的。但在我们镇上,“工作几十年却从没到隔壁教室听过课”的现象在过去是常态。针对这个问题,从2017年9月开始我们让教师敞开教室门,互相听评课、提建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问题汇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校本教研。

    我们先在丁沟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实施校(园)本教研。没有经验就先学后用,团队成员学习了《校本教研文化的重建》《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教师行动研究案例》等著作或文章,明确了概念,更新了理念,强化了研究意识。随后探索具体做法:单周确立教研主题,然后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双周早上进行数学、语文、综合的课例研究课教学,全校教师跨学科听、评,从听课的结构、重难点的突破、板书及媒体运用、课堂氛围、教学细节、课的闪光点、课后反思等七个方面明确听课要求。听课者将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授课者,授课者修改、完善并写出自己的反思,利用“实践—反思—完善—再实践—再反思—再完善”的学习办法,使团队成员在研磨过程中,把问题明朗化,渐渐地入了门,教研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研质量得到提高。

    第二级是优势学科基地教研。我们根据各校学科优势,创建了语文、数学、综合、学前四个教研基地,跨校教研为克服人员、时空、资源制约提供了解决方案。基地教研每月开展两次活动。授课人员经过一周的理论学习和课例研究,择时在教研基地为全乡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上研究课,在基地教研中听评课的教师往往比本校教师更专业,这就促使教师再反思—再完善—再提高。

    第三级是融合式跨校教研。这种教研目的在于实现价值互融,它会带来不同的学校文化、学科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研究习惯以及学习方式,碰撞、交错、融通、变化、生成,在多元教研中促进教师教学领导力、教育领导力、道德领导力、学习型领导力的提高。每个教研基地每月推选一名教师为全镇教师(包括中学教师)上示范课,所有的课堂教学采用积分制,每个团队是由跨校成员组成的共同体,所以一节课既有本校教师的关注,也有教研基地团队的关注,于是大家商量问题的态度变了,关系变了,教师工作的劲头足了,学校的教风、学风变了。

    第四级是联盟教研。7年来,我们带领40多名中青年教师到县城学校上课、听课,寻找差距,让教师看到以何种姿态、何种声音、何种思维进行教学。我们邀请城区学校教师和周边乡镇教师来我镇讲课、听评课,通过异地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通过“师带徒、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也避免我们成为安于现状的“井底之蛙”。

    坚定的行动研究引发实在变化:300余节课堂教学参与各种形式的赛课,20余项课题通过省、市级鉴定,几千篇教师教育反思跃然纸上,1人被评选为甘肃省农村首席教师,9人被评选为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60多位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这在先前是没有过的事情。研究的过程与成果涵养了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坚定了教师从教的信念。

    (作者系甘肃省会宁县丁家沟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甘肃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