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广东二师”)与广州市白云区就“校地互利共赢”开展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着眼于钟落潭镇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充实幼小初高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基于广东二师在基础教育科研、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确定了在钟落潭镇共同开展基础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合作、建立生源基地和师范生实习基地、推动基础教育领域合作办学、拓展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化项目4个方面的合作意向,并聚焦“两大亮点”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共同打造乡村教育振兴创新典型和样板。2020年9月4日,双方签订了《学校自主发展与校长任期目标委托科研服务项目协议》,确定在钟落潭镇开展“一校一案提升工程”项目,正式成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教育集团。
白云区将位于钟落潭镇的原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钟落潭小学、钟落潭镇中心幼儿园全部纳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教育集团管理。实验教育集团是广东省首个“高校+乡村薄弱学校”涵盖幼小初高的纵向基础教育集团,现有三校五区,共101个班、288名教师、3962名学生。实验教育集团之外,钟落潭镇还有2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小学,共有812名教师、12123名学生,这些学校都作为学校自主发展与校长任期目标委托科研服务项目被纳入广东二师“一校一案”特色发展的管理范围。
名校引领 迈向“共同优质”
广东二师主动发挥学校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等资源优势,帮扶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提升教学质量、建设教师队伍、助推乡村教育振兴。通过研究厘清乡村学校发展、乡村教育振兴中的疑难问题,研究乡村学校急需改进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以目标导向引领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研究问题。根据钟落潭镇13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新时代对乡村教育的要求,学校通过组织高校专家、基础教育名优校长和教师,专门研制学校诊断方案,对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日常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进行专业诊断和评估,帮助学校找出存在的问题、突破点和增长点,共同勾勒学校特色发展蓝图,以进一步助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钟落潭镇的教育水平。
研究对策。通过学校诊断分析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治校能力,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和评价方式,从现象中找出学校改进的突破口,提出精准帮扶对策。为增强对策的有效性,学校经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成立了以廖伟群校长为主任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同时整合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等资源,为乡村学校改进提供学习标杆和示范引领。此外,邀请省内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培训的名优专家,为乡村教育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研究需求。根据现场调查,广东二师发现,钟落潭镇在2020年以前的基础比较薄弱。特别在教师队伍方面,全镇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4.4岁,50岁以上教师占25.1%;教师学历结构与区域状况不符,大专以下学历占18.7%,硕士学历仅占4.2%;高水平教师偏少,高级教师占比达15.4%,二级教师及以下占比达30.3%;教师缺编严重,全镇共缺编109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缺编;等等。据此,各校急需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特色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学专家和基础教育名校、名家的帮扶。
名校帮扶 构建人才梯队
乡村学校改进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乡村学校改进的关键是通过高校专家、基础教育名优校长和教师的帮扶,提升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发现和破解学校发展中的盲点、难点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帮扶。广东二师通过遴选名优学校的校长和学科组长对乡村薄弱学校提供“一对一”帮扶,设计学校共进计划,逐步破解乡村学校发展中的难题。
实施管理共进计划,让管理者“接地气”。以名校长工作站主持人进校指导为引领,以校长任期目标为核心。名校长工作站主持人以3年为培养周期,指导工作站学校发展,通过跟岗学习、现场诊断、课题研究和示范引领等方式指导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体系建构等。
开展教学共进计划,增加名师数量。以名教师工作站主持人进校指导为引领,以教师工作室为主体。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制定并实施工作室活动计划,名教师工作站主持人根据教师工作室工作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名教师工作站主持人以3年为培养周期,每学年通过交流研讨、课题指导、教学磨课等方式指导教师工作室开展工作,培养3—5名学科骨干教师。
推进教师提升计划,更新教师理念。以教师发展为重点,以高端培养为保障,实施“三师”(“讲台上的名师”“学科骨干教师”“教学特色名师”)引领。一是通过集中学习、跟岗研修、个别指导和参加比赛,使乡镇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和命题解题等方面有所提升,从而打造“讲台上的名师”(种子计划);二是着力打造优秀学科团队和骨干教师,通过专业指导、校本研修、参加评比,使学科团队在课题研究、特色活动设计、主题报告演讲、教学模式总结和教研论文撰写等方面有所提升(攻关计划);三是培养教学特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集中学习、入室培养、个性化指导和示范引领等方式,使培养对象能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教学创新、引领学科发展、公开发表论文、申报教学成果奖(领航计划)。让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成长,在质量提升中得到自信,从而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教师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和在职研修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更好的平台,推荐优秀校长、教师参加省部级高端培训项目,以高端培训为保障,助力校长教师发展。
面向人人 聚焦综合素质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改革、教育实践、教育评价,落实和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创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学校积极创建十五年一贯的“大思政+大德育”格局,加强幼小中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以思政课引领德育工作的开展。确立幼小中一体化育人目标,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开展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创建学生个性化定制学习平台,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在集团内部建设一支跨学校、跨学段、跨年级的导师队伍,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及其他国内外游学活动,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进行各种学科竞赛,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和研究潜质的人才,建成横跨多学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创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理念,建构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为主要架构的集团课程体系。做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课程资源纵横向的统整,充分实现国家课程价值。挖掘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广东二师专家资源、整合省内外教育名家资源,协助集团各学段建立幼小中衔接、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立集团式“课程研究中心”,深入研究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在一体化办学目标的引领下,开展学段衔接实验,创新学段衔接办法,探索学制改革,实现优质生源培养一体化。完善德育特色、科技特色、学科特色、体艺特色等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集团各成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研究,实现课程体系立体化、课程资源标准化、精品课程系列化、特需课程个性化、研修评价多元化的目标。
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充分利用集团各校创建智慧校园的契机,加大智慧课堂的投入与建设,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新型教育模式。利用广东二师专家资源,引入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力度,建立幼小中教育教学的衔接机制和科学的教学模式、分段实施制度,推动全科教学、分层教学、学科走组制、小班制改革实验和项目式学习。
研制多元化评价体系。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结合乡村特点和地方实际,建设集团内激发师生潜能、凝心聚力、成人成事的多元评价体系。重点是建立教师教学、研究、辅导标准化的行为规范和学生学习、生活标准化的行为规范。以信息化手段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调动教师教研与科研的积极性,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十五年一贯制的人才评价体系,改进学生评价方式,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记录学生校内外的成长轨迹和发展状况,为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潜力和倾向、发现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支持。
尽心尽力 交出亮眼成绩单
应帮扶校所需,尽广东二师所能,三年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教育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2年,实验教育集团入选广东省“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教师专业素养明显增强。教师共开展课题研究161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7项、市级课题28项;发表论文132篇,论文获奖或宣读622篇;教师参与培训共12162人次;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荣誉2034项,其中省级以上荣誉86项、市级荣誉63项;“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教师共32人,其中市级8人、区级18人;骨干教师181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32人、区级85人。共25名教师晋升副高级职称。
素质教育成果显著。项目学校共获得荣誉283项,其中省级以上16项、市级41项;学生共获得各级各类奖励9759项,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各领域。(祝小平 彭司先)
|